“转作风·惠民生”走进灵山之二

25.12.2013  20:40

  本网讯 (记者 杨醒)12月13日清晨,驱车不到30分钟,在巴南高速公路观音庵段下高速,辗转很长一段乡道路,便来到恩阳区观音井镇的灵山村。灵山村是巴中市广播电视台科级干部“转作风·惠民生”走基层联系村,按照台里的要求,每位科级干部必须联系一户群众。在与灵山村村支书夏传华简单的照面寒暄后,我开始走访还未曾谋面的联系户——灵山村二社村民罗立顺。

 

   幸福千万种 不幸总一样

  从灵山村村支部出发,我随二社社长刘正财一道,绕过一家一家的房前屋后,穿越大田大田的青葱菜地,徜徉柔和的阳光,深浅一段行程,在炊烟升腾处,我来到罗立顺的住处。

  一幢三层的砖房,砖房外的萝卜、莴苣、芹菜长势旺盛,看得出这是一户勤劳人家。社长叫了两声“罗立顺”,迎面奔来的是两条狗的吠声,在狗吠声不断升级的僵持下,主人家罗立顺出场了,两声吆喝平息了宁静村庄的喧嚣。身高不到1米6的罗立顺怀抱一个穿着圆点花格红衣的小孩,迎接我这位素不相识的来访者,我的走访就从跨进他家的大门开始。

  罗立顺,今年58岁,不善言辞,粗糙的手掌、细眯的眼睛,看得出是一个勤劳、精明之人。但紧锁的眉宇难掩他心酸的悲情,时光如果回溯到10多年前,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恩爱,两个儿子聪明孝顺听话,一家人其乐融融。

  不幸从2001年开始,19岁的大儿子罗敏在安徽打工,由于锅炉爆炸,不幸身亡,按当时的赔付标准,对方赔偿了4万元。2002年,罗立顺的妻子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确诊为子宫癌,不仅耗去了家里的所有储蓄,而且用去了赔偿大儿子的4万元,还给罗立顺欠下一屁股的债,2007年上半年,病魔最终夺走了罗立顺妻子的生命。

  摆谈正浓的时候,一位衣着朴素干净的农村妇女走了进来,一进门,小孩冲着她“呀呀”的叫着,罗立顺说:这是他现在的伴。

  罗立顺现在的妻子叫邓芳芝,今年60岁,说话干脆,看得出是乡村能干的女人。邓芳芝也是一家4口人,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患有先天性耳聋,有语言障碍,但邓芳芝从来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培养,儿子最后在巴中市聋哑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邓芳芝原来的老伴罗立清,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在2006年,确诊患上骨癌晚期,2007年撒手人寰。

  因为大病,一个走了爱妻,一个走了老伴;因为邻里关系,经常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因为彼此熟悉,彼此知根知底,彼此年龄接近,2007年下半年幸福开始悄悄来敲门,两家人走到一起开始了新的风雨兼程。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两个家庭的组合,让手脚勤快、头脑灵活的罗立顺摆脱了家务的缠绕,把3亩多水田、3亩多旱地耕种得巴巴适适,农闲时在茶坝、乐丰、观音井打散工也干得有盐有味,一年收入2、3万,很快偿还了债务。

  操持里里外外的邓芳芝有了依靠,也来了精神,养鸡、养猪、种菜,把一个大家庭打理得有模有样。

  邓芳芝的女儿罗兰萍前几年嫁给了茶坝的一个小伙,夫妻感情很好,一同在外打工。罗立顺的二儿子罗华龙在江苏打散工,邓芳芝的聋哑儿子在江苏做漆工,都有不菲的收入。2009年,一家人省吃俭用,花了18万修建了三层共12间的砖房。日子在一家人的奔忙中有了新的起色,两个不幸的家庭开始向幸福的路上出发。

 

  我的心中开始多了一个“她”

  摆谈了2个多小时,小孩突然“呀呀”嚷了起来。罗立顺说:该喂奶粉了,忙着去冲奶粉。瞬间,所有的思绪和话题才转向了小孩。

  记者:小孩是谁面前的?

  邓芳芝:罗立顺二儿子罗华龙的。

  记者:小孩叫什么名字?

  邓芳芝:叫梦奇。

  记者: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邓芳芝:女儿。

  记者:有几岁了?

  邓芳芝:去年农历9月初9生的,1岁多了。

  记者:她妈妈呢?

  邓芳芝:……

  记者:离婚了吗?

  邓芳芝:……

  记者:她爸爸呢?

  邓芳芝:……

  罗立顺冲奶粉过来,一语不发。只有小梦奇圆圆的大眼睛生生的看着我,“唔唔”的说着,她不知道眼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也不知道这家又发生了什么?我该不该去探问哪些心碎的伤痛?

  今年4月,罗立顺的二儿子罗华龙和妻子陈某在江苏打工,罗华龙蹊跷溺水身亡,罗立顺举家前往讨说法,江苏警方至今都没有结果。白发人先后送走两个黑发人,罗立顺伤痛欲绝。没有了儿子,他希望媳妇能一同回家,养育孙女,得到的是媳妇的断然拒绝。随后,千里迢迢抱回了只有几个月大的小梦奇。

  小梦奇在没有了父亲的同时,再也没有看到自己妈妈一眼。小梦奇的妈妈在丈夫离开人世后,自己远走他乡打工,从此,音信杳无。罗立顺给了我他媳妇的电话,我试着拨了过去,“您拨打的号码已停机”。

  我也是一个养女之人,看着这个比我女儿小2岁的孩子,没有了爸爸,失却了母爱,我的内心五味陈杂。想起了一首歌:“你在我身边,带来微笑,也带来了我的烦恼,我的心中早已有了一个她……哦,对你说声抱歉”。“小梦奇”注定是我心中多了的一个“她”,但我从此不会说“抱歉”。

 

   说好不分手

  几个月大的小梦奇带回老家,对年近60的罗立顺夫妇来说,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一筹莫展的时候,邓芳芝的女儿罗兰萍主动表示愿意带小梦奇一段时间,她说自己年轻点,有带孩子的经验,缺少母乳喂养的孩子,更不能亏了营养。罗兰萍自己有两个小孩,而且是和丈夫在外打工挣钱,直到前几天才把小梦奇送回来。

  邓芳芝的聋哑儿子罗爱平在罗华龙出事之后,在短信中反复提醒他们:一定要好好带小梦奇。他做漆工和装修,深得老板的信任,一个月能挣3000多。小梦奇没有了父亲,他就是父亲!

  邓芳芝和罗立顺组合到现在,没有领结婚证,邓芳芝响快的说:“结了婚的都还有离婚的,我们说好不分手!”

  罗立顺夫妇今年种了3亩多水田,种了3亩多旱地;养了3头肥猪,3头架子猪,4头小猪;养了一头母猪,今年下了2次猪仔,共20多个。尽管三层砖房还欠4万多,他们没有叫苦叫穷,没有唉声叹气。

  第二天临走时,我决意塞给罗立顺500元钱,他执意不要,我说:“你爱你的孙女,你就收下吧,缺少母乳喂养的孩子,要买点好的奶粉给以弥补,不要让她输在成长的起跑线。”

  “小梦奇”但愿她今后能像她的名字一样,实现家人追求幸福的梦想,有奇迹闪现。

 

   后记:

  从罗立顺家的走访归来,我知道这是“转作风·惠民生”走基层的一个开始。我在思考几个问题:

  一是农村群众的健康体检能否每年都有一次?不能让他们得了大病才去救治。

  二是在外务工人员的法制意识有待培训提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让在外人员安全、有保障。

  三是像罗立顺、邓芳芝这样的家庭是不是能率先有个低保,他们不是很清楚申请低保的条件。

  四是他们不知道像“小梦奇”这样处境的孩子有什么抚养政策?

  五是农村缺少阅览室,几乎没有家庭订书订报;大多家庭安装的是锅盖,不能收看数字电视。所以,对本土的时事新闻及最新政策不是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