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车老汉扎车胎排解苦闷 老人暴戾何来引追问

10.12.2013  19:09

引子 下岗婚变生恨

北京安定门附近一个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区,老式的六层红色砖楼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一栋挨着一栋。和这些“上了岁数”的建筑一样,小区里每天进进出出的居民,也多是慢慢悠悠的老人。

话说小区里一位六十来岁的男子,总是一个人来来往往。老居民认识他,偶尔会跟他打个招呼。但老头的脸总是阴沉着,几乎一句话不说,踽踽独行的身影拖着长长的寂寞。

老头独自居住的单元房,已经掉漆的大铁门,与隔壁坚固新颖的防盗门相比,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和破旧寒酸。这扇并不牢靠的大门总是紧闭着,除了主人,很少有外人进去,屋里也难有一点动静。

老头叫何东放(化名),北京人。风华正茂的年纪参军入了伍。退伍后,二十来岁又回京进了一家国企工厂。这样的经历在当年不知让多少人羡慕――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同龄人,多数都上山下乡,去了边远山区。

参加工作后的老何,娶妻生子,还住进了楼房,日子过得不错。

然而,生活总是变化的。就在老何45岁那年,工厂倒闭,老何成了下岗工人。随后,婚姻变故,又让老何在步入中老年的时候成了孤家寡人。

没了女主人,家里越来越脏乱。老何也变了,就像那扇紧闭的大门。他总是阴沉着脸,在心里诅咒着命运,外界一点刺激都让他感到愤怒难忍。

老何下岗后一直靠低保度日,生活拮据。他一个人生活,有时也懒得买菜做饭,经常随便吃点儿对付。日子一长,身体出现了问题。有一天,老何感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挣扎着给任楼门组长的老街坊打了电话。组长派自己的儿子,开着车把他送进医院。一检查,严重贫血,血色素只有2克。

街道为了照顾老何,给他安排了一个看车的工作。老何当上看车人以后,虽然收入增加了,但心里的怨恨并未减少。每当有高档车开进车位,看到车主人悠闲的神态以及和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老何心里便生出抑制不住的嫉妒。一些车主的傲慢、收费时的争执、车主甩过来的难听话,都让他愤恨不平。

老何开始酝酿着报复。

泄愤 深夜扎车被抓

由于老旧小区里没有专门的停车场,老何家楼下墙根总是停着一溜汽车。先是占了路边,后来逐渐侵入楼间的花园。小区里越来越逼仄的空间,让没有汽车的居民眼睁睁地看着公共场地被占而无可奈何。

去年年底,何东放开始暗暗捡拾小区里丢弃的装修用的钢筋。回到家,他把钢筋用锯条锯成尖状,然后用塑料泡沫作为底座,还去五金商店买了一些长2厘米的水泥钉。他决定用这些尖锐的钉子扎出一个发泄压力的通道。

今年年初的一个寒冷冬夜,何东放兜里装着几个自制的钢钉,悄悄地出了门。在小区里,他找到几辆“看不顺眼”的汽车,把钢钉放在轮胎下面。

第二天早晨,老何特意到小区里查看,果然看到车主围着瘪了胎的车旁咒骂,然后唉声叹气地换备胎。老何像小孩一样,恶作剧的快感油然而生,甚至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接二连三的,小区里经常发生汽车被扎事件。因为老旧小区连物业公司都没有,车主们除了报案,也没有其他办法,有的只好把车转移到别的地方。

听着车主们的怒骂,何东放也担心被人抓到,略微收敛了手脚。但他始终觉得不过瘾,便把目光投向小区外的一家高档餐厅。餐厅门口经常停着一排排就餐客人的轿车。

一天晚上,老何穿着军用棉大衣,头戴深色帽子,拎着一袋钉子出现在餐厅停车场附近。趁着停车场上无人时,他蹲在阴影处,把一个个钉子放在轮胎底下。

放钉子时,老何还花了一番心思。如果汽车停放时是正向,可以车头朝前开走,他就把钉子放在汽车后轮胎的前方。如果汽车需要倒着离开车位,他就把钉子放在汽车前轮胎的后方,这样不易被车主人发现。

一连数天,老何扎了六七辆停放在餐厅停车场上的汽车。

恶作剧”很快惊动了餐厅经营者。餐厅领班带领保安仔细地查看了案发时的监控录像,发现每到夜里11点半至凌晨1点左右,总有一个男子出现在停车场,反复在汽车旁边蹲下、起来,形迹非常可疑。

这天夜里,保安从监控录像的显示器上,发现这个男子又出现在停车场。

结果可想而知,揣着一兜钉子的老何被当场抓住。众人一看老何的年纪,不由得满脸惊讶。

领班付某回忆道:“这人看上去有五六十岁,身高1.76米左右,身体很好,就住在旁边的小区。他跟我们说,扎车就是为了报复,‘你们开着好车,我开不上,心里嫉妒’。

自述 难以排解苦闷

在警察面前,何东放很快就交代了扎车的事实:“基本上每天都放钉子,开始小打小闹,每天扎一两辆车,扎过几辆车后,没人发现,我就每天多放几个铁钉。”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何东放在小区和餐厅附近一共放了近50个钉子,扎了十几辆汽车。

警察:你和车主无冤无仇,为什么要扎他们的车?

老何:心里不平衡。因为他们有汽车,我没有,就扎他们的车胎。

显然他把一切都归结于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我离婚了,生活不是很幸福,看到别人过得比我好,我就觉得特别不公平,就想用扎车发泄心中的不满。

老何这种心态并不是绝无仅有。

几年前,一个59岁的退休老人同样因为扎车胎被东城警方抓获,而他扎过的车有一百多辆,作案时间跨越了4年。当同一监所的人听说这位脸上满是皱纹的老者是因为扎车胎进的看守所,都觉得惊讶,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

记者采访这位老人陈刚华(化名)时,他也道出了和老何相似的心声:“从工厂内退后,一个月才发380元工资,后来找了一个门卫的活儿,每天要骑车奔波3个小时,一个月挣四五百元,两处加起来也就1000多元,心里特别不平衡。

那年夏天有一天下大雨,我骑车下班,正好一辆小轿车从我身边经过,溅了我一身水,还把我挤到了路边的一个大水坑里,脚都湿了。那个司机停下车不是向我道歉,而是指着我说了我一顿,然后扬长而去。”老陈气愤地说:“我当时只恨手里没有砖头,就从这儿开始我产生了报复有车族的想法。

与老何相比,老陈显得比较开朗,可能因为他的生活中还有妻子以及生了宝宝的女儿一家陪伴,也许是因为他平时喜爱运动和唱歌。但他也谈到了自己步入老年生活后,遇事爱钻牛角尖,难以排解抑郁心理的特点。

我这个人有两面性,有的时候特别阴郁,很多次想轻生。有的时候又特别阳光,我被抓的前一天,我们居委会组织大合唱,我还带着50多人合唱了自己编的《和谐社区之歌》。”老陈虽然带领大家演唱“和谐之歌”,但他自己的心里却始终充斥着不和谐。

唱完大合唱的第二天早晨6点多,陈刚华还像以前一样,又偷偷地凑近一辆贴墙边停放的汽车,弯腰用工具扎破了汽车的前后两只轮胎,然后若无其事地准备离开。此时,蹲守的民警出现在他的面前,当场从老陈的棉衣兜里搜出一把用自行车车条磨成的尖头扎车工具。

延伸

老人缘何“暴戾

老陈、老何的故事虽然只是个案,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是很多老人都会遇到的生活和心理问题。

每天,有很多像老何一样的孤独老人在街头徘徊,他们没有子女,或者一年半载也见不到儿女一面。还有一些老人像老陈一样,虽然有家庭,但收入较低,生活贫困。

法官告诉记者,从总量而言,老人并不是犯罪率高发的群体,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问题也日渐突出。

现场还原

七旬老人暴打女司机

10月21日,70岁的湖南老人叶某乘公交车,上车后被晃得左右踉跄。他认为女司机是故意的,由此引发一场冲突。车载视频记录了冲突的全过程:公交车行驶中,叶某气愤地冲到驾驶室指着女司机,一把抓住她握方向盘的右手。女司机本能地用右手甩了一下老人,打到了他的头部。叶某当即将司机推倒在方向盘上。女司机推开他,赶紧停车。但叶某并未住手,而是再次冲上去,一把揪住女司机头发,将她死死摁在身下,还拽住女司机双脚……这场冲突持续了三四分钟。

权威数字

空巢老人”犯罪逐年递增

朝阳检察院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空巢老人”犯罪案件逐年递增,2011年该院公诉部门办理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犯罪案件17件17人,2012年21件21人,呈现上升态势。

空巢老人”犯罪案主要涉及故意伤害、盗窃、妨害公务、信用卡诈骗、侵犯著作权五个罪名。其中故意伤害案件占据较大比例,占到总数的47%。

在这些老年犯罪嫌疑人中,男性占总数的89%,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占总数的45%,京籍无业或退休人员占26%。

据统计,由偶发矛盾引发的犯罪案共有19起,占总数的50%。检察官发现,在这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家庭内部缺少关爱,关系紧张,与邻里、朋友缺少沟通、交流,嫌疑人性格较为敏感、焦虑,往往因一些很小的问题也能引发大冲突。

穷困,是“暴戾”老人的主要特征。有的因为早年下岗没有退休金,或退休金较低,生活拮据。

同时他们的身体逐渐衰老,长期失眠或情绪低落,有的还患有老年慢性疾病。长期的离群索居,缺乏亲人陪伴、家庭关爱和社会关怀。一些老人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和失落,心态也逐渐变得不太正常。

现实

老人何来暴脾气

东城检察院检察官史文蓉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些老人由于离异、收入低、子女不在身边等原因,生活缺乏关怀和他人照料,便产生了不正常的心理,继而出现了违法犯罪问题。这些人大多是男性,共同特点是文化程度不高、生活状况较差。而老年女性因为忙于家务,同时能在生活中找到同龄人交往,不会过于憋闷。而有的男性退休后无所事事,加之不善与人交往,遇事爱钻牛角尖,就容易做出偏激的事情。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曾庆敏,是研究犯罪学的专家,虽然已经80多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说话条理清晰,而且每天都上网浏览新闻。

曾老告诉记者,老年人的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值得全社会重视。“中国有自己的特点,目前60多岁的这一代老年人,很多都是上山下乡的老知青。这些人里虽然也有出类拔萃的人才,通过在基层的锻炼拼搏取得成绩,但毕竟是少数人。多数人还是缺失文化教育,缺乏劳动技能,整个几十年,大部分人做的是底层工作。

正因为这些特点,一些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思想不平衡,出现了仇富现象。

年纪大了以后,生理不一样,心理状态也不一样。”曾庆敏教授说,“老年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用脑逐渐减少,出现了脑退化,容易产生老年痴呆,脾气固执、暴躁。而体力劳动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就扭不过弯,加上收入较低,越来越烦、暴躁,于是就出现不可理解的行为,这就是社会问题。

曾庆敏教授举例说,比如老人坐公交车,政府对老年人有优待的政策规定,北京这方面做得不错,上车后售票员会动员乘客给老人让座,防止老人摔伤,也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老人和小孩的脾气差不多,小孩的破坏心比较大,老人也是。如果对某些事不满,就会产生破坏心。”曾老说,“如果这些老年人应该享受的福利政策,他没有享受到,就会产生误解。比如政府部门说这些事不归我管,老年人就会发火。”工作人员把政策执行到位,把问题解释清楚,老年人就会心平气和,即使办不成事也不会生气。

我们的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做得好了,可以平息很多不必要的事件。”曾庆敏教授说,“老年人权益保障非常重要,比如养老问题,有子女的可以靠家庭养老,没有子女的怎么办?一些老人缺少关怀和温暖,尤其是失独家庭老人,无人陪伴,时间长了,心理状态就会发生变化。

北京大学法学院康树华教授专门研究过老年人犯罪问题,他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对其心理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出路

给老人提供精神扶助

身处转型期的社会,人人都会遇到各种身心不适应的问题。怎样才能化解老人们心中的“暴戾”之气?为此记者也走访了一些空巢老人家庭,发现凡是社区关系良好的老人,生活过得也比较顺遂。

83岁的孟女士住在地坛社区的大院楼房里,只有一个独生子,也已经50多岁了,儿子平时和妻子住在郊区,如果没有大事,基本每周回来看望老人一次。

但高龄老人的身体状况容易出现意外。前不久,记者到孟老太太家采访时,遇上老人独自一人在家,但她的心态非常平和安详:“有什么困难,街坊邻居都会帮我一把。”老人告诉记者,“上次住院做手术,我们经常不在家,街坊就帮我们遛了半年的狗。平时有什么事,比如门坏了,都会有人过来帮忙修理。我和老伴的腿脚都不太好,有一个老街坊就帮我们交了三四年的水电费。

孟老太太的腿做过手术,出门只能推着小推车。看到她外出不便,邻居们还经常帮助孟女士买菜。一天孟女士出门买烧饼,一位70多岁的老邻居热心地拦住她:“您回去吧,我帮您买去。

住在一个大院里,多年街坊邻里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孟女士的老伴生病后,大院里几乎有一半的人都去医院看过他。以前曾是外科大夫的孟老太太,见惯生老病死,对于自家的困难没有掉过眼泪,但对于邻居们的真心相助,老人却用手抹起了眼泪:“这些邻居太让我感动了。

社会

危机救助“重建精神世界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件事,10年前,地坛社区有一位老人患上了抑郁症,除夕夜要选择轻生。得知此事的社区居委会主任沈清立刻把正在家里准备过年的居委会班子成员全都召集回来,一边开导,一边联系老人的亲人。这位老人就是因为儿女都不在身边,长期独居,产生精神压抑的症状。沈清主任带领居委会班子成员展开积极、长期的帮扶,求医问药、邀请她参加社区文体活动,10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这位老人已经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沈主任不禁感叹,如果没有当时及时的危机救助,没有坚持10年之久的“重建精神世界”的努力,老人恐怕很难再回归生活。

后来我们社区居委会就特别注意老人的精神状况,把精神关怀、正能量灌注当做老龄工作的重点”沈清主任说,接着,她笑了笑,“那时候还不兴正能量这个词儿呢!

关爱 对独居老人“一助一

陪同记者采访空巢老人家庭的是东城区地坛居委会服务站站长张璐。前不久,地坛居委会作为北京市的试点之一,引进了一批老龄游戏项目,包括音乐治疗仪、心理沙盘游戏、发泄模拟人等。张璐也利用工作机会倾听了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讲的课。他告诉记者,一些老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其实就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的心理适应能力。

进入老年后环境发生了改变,生理退化、机能退化,生活封闭。有的人会把不顺推给环境,有的人则会特别乐观。自身行动能力强的人会逐渐适应并改变自己,但行动能力弱的人,他的惯性和惰性比较强,被环境压迫后,不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结果导致矛盾越积越多,最后达到一种总爆发。”张璐认为,人总会有惰性和惯性,有的人不减轻压力,反而给自己增加压力,直至把自己拉到不堪的境地。但适应能力强的人,就会和环境有良性的互动,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和谐。

社区也在积极地帮助老人适应环境,与环境产生良性的和谐互动。地坛居委会主任沈清告诉记者,社区里有16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80多岁的有300多人,90岁以上的有20多人。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具有普通家庭的老人多,离退休老干部也多的两头多现象。经调查,社区里的“空巢老人”有近400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4,此外还有独居老人,大约100多人。针对老年居民较多的特点,社区开展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比如让老人们接受音乐治疗、心理沙盘游戏等,还组织了一批医疗志愿者对老人开展健康服务。针对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生活困难问题,社区居委会还组织了党员志愿者的“一助一”活动,指派志愿者经常打电话问候并上门看望老人,协助老人缴纳水电费、上医院看病等,“总之不能出现老人在家出问题没人管的现象”。

记者看到,社区专门开辟了一个老年人活动室,里面有音乐治疗椅、“箱庭”心理沙盘游戏,还有一个可供老人发泄火气的“橡皮人”。这些项目因为刚刚引进社区,很多老街坊对它们还比较陌生。

负责老龄工作的副主任肖凤杰告诉记者,针对一些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居委会还组织这些老人经常参加社区活动,比如外出集体游玩等,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增加与外界的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