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号动车将“成都造” 西南最大,南车轨道交通产业园落户新都,明年底建成
历时三年,中国南车成都产业基地布局的悬念终于揭开。8月28日,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成都市新都区签订合作协议,投资50.7亿元,建设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中国中铁轨道研发中心落地成都,南车电机在蓉成立国内第三家子公司,“成都造”地铁已实际应用,首列“成都造”现代有轨电车亮相……一个又一个的“大事件”,将给成都带来什么?
□本报记者 刘莉
巨头抢滩:再不来就晚了
“不同于之前相对单一的业务,产业园的目标是‘全产业链’。”签约仪式上,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曾继宗如是说。
进军成都,是“中国南车”“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内最为重要的战略布局:2012年组建成都南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只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地铁“成都造”;今年7月成立成都南车电机有限公司,打造成西南地区轨道交通电机、高效节能电机、工业发电机等产品的研发平台。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中国南车”看到了成都。
2010年,中国中铁就与成都市金牛区合作建设“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项目”,近日又宣布将投资28亿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建设轨道研发设计中心。今年5月,首列“成都造”现代有轨电车下线,其中亦有国内另一行业巨头“中国北车”的身影。
巨头们的青睐,源自对成都乃至西南市场的追求。仅以成都为例,2016年,成都地铁运营里程将达到150公里,2020年将达到300公里,远景目标是上千公里;规划中的市域轻轨和有轨电车线路也达到近2000公里。
眼下,在成都现代工业“1313”战略中,轨道交通被放在四个“突出发展”的产业中。成都市委政研室一份调研报告则提出,到2015年要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2020年发展壮大为1000亿元产业集群。
要素俱备:合力驶上“快车道”
“我们将吸引大量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南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兰玉贞说,换句话说,这个投资50多亿的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远超本身。
这,也正是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希望所在。
作为成都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轨道交通产业要驶上“快车道”,不仅要“中国南车”、“中国北车”这些外来巨头的推动,也需要本土企业和科研力量的发力。
兰玉贞表示,项目最终落地新都,主要原因是新都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装备产业基础,“宝成、成渝、成达、成灌铁路都经过,这里的机电装备制造业也有较强实力。”
同样,外界更看好成都的科研技术。西南交大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在真空环境下时速甚至可达到1000公里以上。关键在于,一流的技术如何与企业结合并转化。
“使用自主开发的嵌入式轨道系统新技术,有效减少车辆运行对环境的影响。”5月,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列下线的现代有轨电车,通过首次载人动态调试,这是新筑股份与西南交大、“中国北车”合作的成果。目前,新筑股份已申请完成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并依托西南交通大学为平台,开展轨道交通装备的检测与认证等相关业务。这意味着,今后全国生产的轨道车辆、零部件都有望到成都检测。
面对又一个未来的千亿产业,成都市的相关区市县正全力发展轨道产业。“对于我们来说,借力成都轨道产业园的落地,培育本土百亿企业,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新都区投促局局长许玉川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