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4.04.2016  19:48

    个人简介:

    汪清,男,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学艺术家联合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曾宪梓教师奖获得者,四川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先后主持多项省级重点课题,其中《水彩》获省级精品课程,《美术学》获省级特色品牌专业。

    深夜,汪清桌前的灯依然亮着,此刻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还在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忙碌着。自影视与传媒学院成立以来,汪清分管本科教学工作,新学院跨艺术学、文学、工学三个学科门类,共有9个本科专业,目前正值2017年本科专业评估之时,其难度之大,工作量之多,对这位已年过五旬的老教授来说,任务重大。而在这样巨大的挑战面前,他依旧选择了“义无反顾,欣然接受”。可谓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    

      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的二级教授

    汪清执教逾三十载,在川师大工作已超过十五个年头。十五年中,他持之以恒,始终坚持给一年级本科生上最基础的《素描》、《色彩》课程,一如既往,从未间断。汪清作为副院长、二级教授,日常的行政和教学工作十分繁忙,完全有权利放弃这门基础性的课程,但他依然选择坚持,十五年如一日。“也有很多人问我,三十块一节的基础课,挣得少又没意思,你上这个岂不是大材小用?”汪清不这么认为。“我上课不为挣钱,只为把学生教好,培养学生科学的体系,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我享受这种感觉。”汪清表示,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大多数学生还是一张白纸,没有建立科学的绘画体系,这样,基础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是一幢大楼的地基,地基打歪了想要修正就很困难,所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坚持为学生上最基础的课程,为他们打好地基,这样他们才能在专业领域上盖起参天大楼。”为了给学生上好基础课,汪清在课上亲自演示,坚持为每位同学现场改画。这对老师来说非常辛苦,为此,他自己的科研创作只能放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进行。对此,汪清毫无怨言,“在学生面前,我只有一个身份,就是老师”。

    众多周知,对于美术相关专业来说,每年组织写生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但是,从前期的选址、踩点,到后期的组织、带队,汪清坚持全程参与,事必躬亲,每个细节都要落到实处。汪清作为院长,每次写生出行都坚持和同学们一个标准,坐火车硬卧,吃住全程只有60块的食宿。虽然对同学们来说,这并不算得上吃苦,可对于一位年过五旬的老人来说,近四十小时的硬卧车程实际上非常难熬,尤其在汪清做为院长,完全可以选择飞机软卧和好一点食宿的情况下,这样同甘共苦的做法让人感动。

    在湘西写生过程中,一位学生因胳膊被树枝划破导致晕血,虽然随行有辅导员以及专门负责学生安全的老师,汪清仍然坚持全程陪同,直到深夜才料理完一切,和学生一起返回基地。“学生的一切大于天,家长把学生交给我,我就要为学生负责。”汪清说。    

      坚持理论与创作的画家

    “坚持创作,坚持做事!”这是汪清对自己诸多荣誉背后的概括。汪清作为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为本科生上课,指导研究生创作,留给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想要搞创作,通常只能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的休息时间。“有时候,我夫人也会抱怨我工作放假还在工作,但是我必须做。一直做事,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一个老师”。

    汪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油画,在专业领域内硕果累累。在创作方面,汪清已先后有百余幅作品参加全国、全省美术大展,二十余幅作品获奖,四十余幅作品被国家美术出版部门出版,向海内外发行,同时被国家级美术权威核心期刊《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等发表。更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选赴瑞士、美国、西班牙、日本、东南亚诸国及香港、澳门地区展出, 其中代表作品油画《强音符》在国内大型美展中获奖后,被国际奥委会分别选展于瑞士和西班牙《国际艺术大展》,在海外引起轰动,由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笔签名,永久性收藏于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

    除了创作外,汪清在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等理论方面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汪清先后在国家级美术权威核心期刊《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光明日报》“文化周刊”头版头条、《人民日报》“美术世界”专版上发表论文,并且相关论文荣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此外,他还主持多项省级重点课题,其中《水彩》获省级精品课程,《美术学》获省级特色品牌专业。

    面对诸多荣誉,汪清并不以为然,也不愿多说。他认为,过去的成绩不是出于口,而是出于手,是源于自己长久以来的坚持和努力,对他来说,保持良好的科研状态,坚持不懈,锐意进取,这样才能将“荣誉”握在手里。

    长期和学生交往的良师益友

    对待学生,汪清从不端师长架子,私下和学生相处非常好。“我和学生交流不仅限于学习,私下我们像朋友一样。”在汪清眼中,教书和育人二者密不可分,作为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关心学生的生活。说起学生,汪清显得非常开心,“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现在和我都有联系,他们会把自己的人生大事、婚姻大事这些告诉我,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愿意跟我说,这说明我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对待自己的研究生,汪清坚持一周一聚。“导师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我是因为忙,所以只能一周一聚,但是每次聚会我都要认真了解他们的状态,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上,汪清提倡关心和引导学生,坚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生做朋友。“有些老师喜欢给学生规定研究方向,或者建议学生跟随自己的研究方向,我恰恰相反。”汪清认为,导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将学生变的和自己一样。 “个性培养”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强调个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自住型人才”,而非“复制型人才”。当然,这样对老师的要求也会很高。每个学生研究方向不同,这意味着老师指导时不能开“大会”,只能开“小灶”,因此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此,汪清表示,“责任心、敬业心、学术水平三者并重才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标准,我不怕花时间,只要能把学生教好”。

    “现在我经常会收到学生结婚的请帖、孩子的照片之类的东西,时间长不联系,学生也会打电话问候,我们之间的相处就像朋友一样。”汪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