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做中巴文化传播的使者

16.10.2015  12:40
做中巴文化传播的使者 ——记学校 2013-2015 学年度师德标兵、文学院教授谭光辉


谭光辉(中)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孔子学院学生在一起 

个人简介:

  谭光辉,男,四川南充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符号叙述学。出版学术专著1 部,主编教材1 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 项,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 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1 项。四川大学符号与传媒研究所特约研究人员,四川青少年文学院学术委员,李劼人研究学会副会长。

 

  2003年,他从南充来到成都,完成了从初中英语教师到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蜕变。2013年,他参加国家汉办选拔考试,成为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汉语教师。10 年时间,光阴荏苒,当年一腔热血的年轻小伙如今已为人父,步入不惑之年。2014 年1 月,他克服重重困难远赴巴基斯坦,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他说,“只要我们认真地对待本职工作,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中去,就一定能作出卓越的成绩,我会努力做好中巴文化传播的使者。”他就是学校2013-2015学年度师德标兵、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谭光辉。

外国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到巴基斯坦工作对谭光辉而言,是他对异国文化进行探索的渴求。然而孔子学院的工作也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既要面临复杂的工作环境,还要克服孔子学院教材有限的困难。但不管怎样,却始终没有动摇谭光辉老师去巴基斯坦传播中国文化的决心。他说,“我认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交融、互补,我一直在国内工作,对文化的理解难免狭隘与片面,所以需要走出去。这既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把其他文化引进来,这对我这样一个从事文化研究的人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总之,选择到巴基斯坦工作,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环境复杂,就减少外出时间,专心致力于教学工作;教材有限,就自己编写。在巴基斯坦从教一年半以来,他编写的资料至少有三百多页,十余万字。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练习他都精心设计,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每一堂课他都精心设计PPT、做生字卡片,增加游戏、互动、情景剧表演、练习及唱歌等环节。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他努力学习并不断给自己充电,系统地补习了古文字学等,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汉字。

  他的用心,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巴基斯坦孔子学院有个叫杨兴的学生,六十岁了,与年轻学生相比,学习汉语很吃力。谭光辉每次都逐字逐字逐句给他修改笔记,耐心辅导。最后他顺利地通过了期末考试。他给包括巴方院长在内的很多人都说:“这是我这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还有个叫王曼殊的学生,在晚班学习后,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再继续下去。谭光辉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打动,每个周末特地抽出两个小时专门为他免费补习。孔子活动日之前,巴基斯坦国内局势紧张,学生们表演的节目没有正常时间可以得到训练,谭光辉就让学生在方便的时候逐个地到他住的地方,一个一个地纠正发音,训练节目,拓展知识。

  在巴基斯坦有很多人对学习汉语有极大的热情,他们愿意花时间来学习汉语,但常常因为外部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工作等因素并不能保证学习时间,为方便学生学习,谭光辉让他们有时间的时候随时到他家学习汉语,并分文不取。他还建立QQ群,在国内招募青年志愿者,帮助孔子学院学生学习汉语。谭光辉说,“师德的基础,在于称职;称职的核心,是能够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新鲜的知识。不断是在哪种文化环境中,老师都应该是学生的楷模,作为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做学生心中最好的老师。”

网上指导国内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到巴基斯坦工作是谭光辉对新鲜文化进行探索的渴求。在巴基斯坦这个全国97%以上都是穆斯林的神秘国度里,伊斯兰文化形态是怎样存在和发展的?

  这个挥之不去的疑问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里,也促使他想要亲自深入这个神秘的邻国一探究竟。

  除了好奇心以外,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谭光辉对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科研充满了兴趣。因此,尽管在国外,谭光辉也没有放松科研工作。一年多来,他完成了2011 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共62万余字。2014年7月,他主编的教材《中国现当代小说文本细读》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同行中受到好评。有3 篇关于《小说符号叙述学》的前期研究成果在C刊发表,1 篇在核心期刊发表,另外已经确定发表在C刊的文章有5篇。

  丰硕的科研成果也并未使谭光辉国内国外的教学任务受到任何影响,一年多来,他指导了两届研究生论文,共四人,他们的论文都通过在线交流指导完成。目前,他仍然指导了5 名在校研究生,并通过网络,不断地进行学术的交流。

  他说,“我相信,文化无国界,学术也无国界。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这些成果也将成为我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中巴文化交流尽绵薄之力

  2013 年,谭光辉的妻子也通过了国家汉办外派教师的资格考试,与他一同出国担任孔子学院的老师。一谈起女儿和父母,谭光辉总是说自己亏欠了他们太多太多。他心里十分清楚,在这里工作充满了各种未知的风险。他不敢想象,一旦自己和妻子有任何意外,对远在国内的父母和女儿来说,会是怎样的打击。

  谭光辉是一个极其坦诚的人,在被问到为何会选择放弃国内优越的工作环境到一个全新未知的地方重新开始时,他说,在这里工作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他的科研工作,以及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异国文化。为了科研工作的深入进行,为了完成自己心中不灭的理想,他毅然收拾行囊,忍痛挥别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和妻子一起,踏上了去巴基斯坦的航班。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难免不了会有思乡的情绪,但巴基斯坦热情纯朴、好学勤奋的人们却深深地打动着谭光辉的心,让他感觉到如家般温暖。

  谈起女儿,谭光辉欣慰地说:“我的女儿在我们外出的时候正在上初中,她对我们出去也是支持的。而且我们这种精神反而加强了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今年六月的中考,她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我的父母年纪比较大了,但是对我们外出任教也非常支持,他们丢下了自己十分珍视的工作,全心全意帮我照顾女儿,我从内心深处感谢他们。”

  时任文学院院长、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凯说,“谭光辉老师是一个正直且雷厉风行的人,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他依然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并做出了不菲的成绩。”在同事眼里,他既是严谨认真的同事,也是真诚可靠的科研伙伴;在学生眼里,他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也是他们亲密的朋友。而谭光辉却说,“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师,我愿意为中巴两国文化交流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