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身边故事上舞台 村民脱贫更有劲
●增强信心
身边真实的脱贫故事被演绎,老百姓的积极性更高了,村民们有信心像剧中的谷莫村一样脱贫
●增加收入
从荒地到旅游胜地,从滞销品变成畅销品,文艺创作给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实惠
●增进感情
有了文艺表演,干部和群众之间更熟悉了,老百姓更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干部
□记者 杨琳
“脱贫攻坚对我们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新题材,过去的电视剧很少有涉及。”在电视剧《索玛花开》拍摄前,导演王伟民如是说。
去年,《索玛花开》成为央视综合频道的热门大剧。该剧播出后,一个个鲜活的四川脱贫故事让全国观众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在我省如火如荼开展的“千村文化扶贫行动”中,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些文艺创作绝非流于表面,它们来自地里乡间,沾着泥土带着露珠,既给扶贫干部带来鼓舞,又给贫困户注入脱贫奔康的信心。
从贫困户到主角
演自己的脱贫故事
“学到不少养猪好经验,赶到集市去换钱。上次卖了两千六,这回挣了四千八。”2月初,在泸州市叙永县天池镇甲寨子村文化院坝,48岁的天池镇盐井村村民罗列林正在排练小品《罗大叔脱贫》。2013年,罗列林一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大力发展养殖业并成功“摘帽”。他脱贫致富的经历,被写进小品。
罗列林的故事只是甲寨子村群众文艺队的一个缩影。2013年甲寨子村群众文艺队组建成立,结合精准扶贫,自编自导各类文艺节目10余个。
演自己身边的脱贫故事,极大调动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在广安市,谱出了《你比亲人还亲》《那条路,那棵树》《叫我一声老乡》等7首脱贫攻坚题材歌曲,根据优秀扶贫干部的先进事迹创作了小说、快板、音乐剧等门类的文艺作品。
自深入实施“千村文化扶贫行动”以来,我省精心打造活动品牌,广泛开展“文化暖冬”“书香四川”等全省性文化活动,连续举办六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推出康定情歌节、苗家风情节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电视剧《索玛花开》取材于许许多多真实的脱贫故事。“凉山州甘洛县一位‘80后’第一书记,因长期在基层扶贫,无暇兼顾家庭,导致夫妻产生矛盾。但这位书记仍然坚持在扶贫一线,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一项伟大的事业。”王伟民告诉记者,《索玛花开》中,主人公王敏和周林的情感纠葛,就源于这些活生生的案例,不少当地彝族同胞在剧中也是本色出演。
从荒地到旅游胜地
文艺创作助推产业发展
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不仅是农闲时的消遣,还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给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实惠。
凉山州冕宁县冶勒乡党委书记胡正忠感叹:“没想到,电视剧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变化。”冶勒乡是《索玛花开》的主要拍摄地之一。“以前这里是一块荒地,《索玛花开》播出后,成了旅游胜地。小长假期间游客络绎不绝,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文化的力量,也让资阳市乐至县天池镇的苦笋从滞销品变成畅销品。以往每年4月苦笋丰收时,却是村民发愁时。苦笋产量大,卖不起价,村民也吃不完。于是大家商量要不要办个节庆吸引周边乡、镇、县、市的老百姓。
2013年,天池镇苦笋文化节应运而生。在苦笋文化节上,老百姓与干部集思广益,设计了许多趣味活动,群众文艺队表演唱歌、魔术、小品等节目。原本愁销路的苦笋,一下成为抢手货。
如今,苦笋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四届,不仅为群众脱贫奔康提供了新途径,还促进了当地退耕还林、竹木栽种,发展生态文化。
从不熟悉到熟悉
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去年,我省下发《四川省“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在每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一个群众踊跃参与、文化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广泛的本土文化活动品牌,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服务群众的窗口、宣传群众的阵地。
“有了文艺表演,干部和群众之间更熟悉了,工作也更好做,老百姓更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干部。”泸州市叙永县天池镇宣传干事许川说。
登上央视的《索玛花开》,也感染了凉山州以外的贫困户。
达州万源市新店乡青山子村贫困户董子安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索玛花开》中的情节,剧中致富带头人马海木呷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脱贫攻坚需要坚持不懈和团结一心,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全体贫困户众人划桨开大船,才能顺利实现脱贫奔康的梦想。”
在冕宁县冶勒乡,这种感情更甚。胡正忠也曾参与该剧的拍摄,“这部剧很写实,去年在央视播出的时候,老乡们都认认真真守在电视机前看。剧中的谷莫村脱贫了,村民们也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