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学习模范 大力弘扬新风正气

16.10.2015  10:53

  10月15日,于敏等10名我省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从北京载誉归来。

  他们是我省敬业奉献、助于乐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老爱亲的优秀代表。道德模范是时代的英雄,他们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哪些不平凡的事?今天,我们摘选他们10人的先进事迹与读者共飨,以期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中,学习道德模范的优秀品质,凝聚正能量,大力弘扬新风正气,进一步营造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氛围。

  他的名字曾是绝密

  名片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89岁的他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感言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足以自慰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为了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1961年,时年34岁的于敏,面对祖国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他说:“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其它选择。

  于敏的名字曾是绝密,他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他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于敏的一生,工作几乎占了他生命的全部。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个数据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试验之前,他突然发现原设计中一个数据可能有问题,但这时试验装置已下了竖井。他深知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还是立即报告了上级,要求暂停试验。经过一天一夜的查找,终于弄清了这个不利因素可以为另一个抵偿因素所抵消,才露出了放心的笑容,向上级报告可以继续试验。上级领导问他:“再发现问题怎么办?”于敏认真地答道:“再发现问题,我再如实报告。”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使我国核试验成功率领先世界。

  在于敏潜心钻研的20多年间,他带领着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实现了氢弹原理的突破——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在核武器的武器化研究、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在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之前,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热核试验时间。

  一路行来,于敏收获诸多荣誉,1987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1987年、1989年,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一作者);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等称号。

  (第五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