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的莫言热与渐远的书香
转眼间,诺奖颁给莫言已是须臾一年。一年里,莫言很忙,各种“莫言热”仍在延续。
一年里,继家里的萝卜被拔光、“莫言醉”酒注册后,接下来整个“东北乡”大幅引入文化投资,除了在高密拍摄《红高粱》电视剧外,当地还计划以莫言故居为中心,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基地,种植万亩红高粱。而今年国庆节,媒体报道说,莫言旧居附近的沙口子村公路两侧,参观的车辆排了足足两公里长。
不过,躁动的莫言热的另一面却是,他的一些书籍已逐渐退出畅销书排行榜,已非昔日洛阳纸贵。原来,游客们乐此不倦无非是想沾点莫言家萝卜和红高粱的“喜庆”,借以图个吉利,而当地政府的“干劲十足”显然也与莫言的文学关系不大。
对于素有诺奖情结的国人来说,莫言得奖治愈了中国文学“百年诺奖焦虑”,让中国文学腰杆直了很多,隆誉盛名实属应当。按理说,对“文豪”的尊重应该是用心地研读其作品,多一些对文学本身的专注和热情,而非一味拔萝卜、赏高粱。
我们以为莫言的获奖,兴许能带动文学热,提升全民阅读的氛围。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过于天真。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周边国家相比,显然仍有差距。
莫言的获奖曾是文学的骄傲,现在却变成了商业的凯旋。起哄的人们将莫言视为实用商品,按照其品牌价值论斤论两各取所需。众声喧哗中,莫言正被强行拉进偶像的流水线,被加工,被想入非非。这是文化消费时代的吊诡记录。在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事情都不被严肃地对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如果做不到,就索性把解构严肃本身当做一种娱乐。只是,当人们把莫言过度消费和解构后,我们离文学和阅读却可能更远。如何找回我们爱书的传统是一个长久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