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村里践行群众路线——青川县实施特困村帮扶转化战略纪实

26.01.2014  11:34

记者 柳桂华

        青川县各级干部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始终坚持“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牢固树立“为民办实事,追赶促跨越”的理念,2011年3月便拉开了全县首轮10个特困村3年帮扶转化战略大幕。该县以基层组织建设年、“富民惠民安民”党建主题活动为载体,积极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今,两年过去了,取得了多大成效?特困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连日来,记者在该县大坝乡南溪村、红光乡小荆村、石坝乡五一村、苏河乡三凤村等地不断收获惊喜:昔日“特困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倾情帮扶和各级干部的关爱支持下,正发生着“蝶变”,大踏步朝着“小康村”迈进,一个个美丽新村在青川的大山深处延伸……

        基础设施大改善

        美观、大气的青溪镇石玉村健身广场上,村民们扭动着身子,摆弄着健身器材,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在特困村建设中,我们贯彻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理念,让城镇里有的,乡村里也有。”联系该村的青川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刘强说。

        “我们从解决长期困扰民生的基础设施抓起。”县扶贫移民局局长李国锋告诉记者,去年以来,青川县整合项目专款、部门帮扶、社会捐赠、农户自筹等资金,全面改善特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截至目前,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硬化及维修道路67.2公里,新建堡坎2100米、防洪堤5720立方米、排洪沟160米。新建垃圾处理站3座、蓄水池10座、沼气池1020口,架设管道10700米,农户庭院“一建三改”和农房风貌改造完成950户。通过系列建设,特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座座漂亮新村成为山谷原野中最美的风景。

        生态产业大发展

        “咯咯咯……”阳光下,马公乡三台村土鸡养殖大户冯国兰一边忙着吆喝,一边将黄灿灿的玉米四散撒开,成群结队肥硕的土鸡立即一拥而上,抢个不停。“我家总共饲养了5000多只土鸡,估计一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冯国兰高兴地说。

        生活要小康,产业是保障。该县围绕全县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为10个特困村每村投入4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发展各种优势生态产业。截至目前,全县10个特困村养殖生猪3000多头、土鸡80000多只、长毛兔6000多只,栽植银杏树140000余株、核桃600亩,种植食用菌50亩。蓬勃发展的产业为特困村户均增收1000多元。

        党群关系“大和谐

        1月22日,大坝乡南溪村大院子社,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与代仕科、雍明亮、代仕华等十几个村民围坐一圈谈笑风生,详细了解村民们生产生活条件怎样、还有哪些想法和愿望,年货准备得怎样了?据了解,这已是向此德第6次来到南溪村调研。大院子社村民代仕华拉着向此德的手激动地说:“焦裕禄书记当年改变了兰考,如今,向此德书记改变了我们南溪村。南溪村老百姓永远感谢您!

        大坝乡党委书记张正涛告诉记者:“2012年以来,县上累计投入各种帮扶资金700余万元,彻底改变了南溪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优化了居住环境。同时,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如今,南溪村家家户户都发展了银杏、土鸡、生猪、魔芋等产业。仅代仕华一家去年就栽植银杏500余株。南溪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从2011年的2600元增加到2013年的4500元。

        “要不是县上惠民帮扶中心和乡上领导们送来7000多元钱,我家孩子不会那么顺利住院,也不会恢复得这么好。”大坝乡白血病患者王小虎的母亲满怀感激。

        青川县“十大”救助制度的实施,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2013年,该县就对特困村1100多名各类特困群众实施救助,发放救助金近340余万元。同时,该县“输血”与“造血”并举,对特困村项目和资金投入予以重点倾斜,加大扶贫开发。截至目前,给10个特困村投入产业发展资金580余万元,安排或覆盖10余个项目。按照“免学费、免住宿费、免生活费”的“三免”原则,为特困村免费培训技术型务工人员3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800多万元。

        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罗云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实施的首轮10个特困村帮扶转化战略已让村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特困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10个特困村人均增收达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