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创新推进扶贫攻坚

26.05.2014  11:19

突出实践特色,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原则,促进加快发展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任务。作为贫困地区的扶贫部门和扶贫干部,我们必须立足县情实际,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民生改善为核心,以“六大扶贫工程”为载体,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整村推进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实现新形势下扶贫攻坚四大转变,切实保障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顺应群众期盼,推进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 为确保扶贫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县扶贫局研究制定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相关文件,按照民主推荐、核准认定、张榜公示、登记造册等程序,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锁定帮扶对象,力争在今年底前,全面建成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对全县11700多户重病患者、重度残疾家庭、特别贫困家庭等三类特殊困难群众实地进行调查摸底,分户建立帮扶责任卡,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力争通过1—2年时间帮助其实现脱贫解困,逐步实现从粗放型扶贫转变到精细化扶贫上来,有效解决好“瞄的准、打得着、脱得贫”问题。

缩短群众距离,推进扶贫工作由“在上指导”向“坐阵指挥”转变。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牵头制定《关于深化“挂包帮”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意见》,建立县级部门挂村、机关干部驻村制度,立足农民群众增收难、出行难、饮水难、就业难等热难点问题,统筹推进“六大扶贫工程”,定点清除贫困村、贫困户。县扶贫局坚持全员出动,按照工作到村、扶持到户原则,对有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建设项目的村,逐村落实挂包干部,坐阵指导项目方案编制、工程建设监测、项目资金报账等业务,实现“一村一同步小康扶贫工作队、一户一脱贫致富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不撤队,真正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激发群众热情,推进扶贫责任由“政府主角”向“群众主体”转变。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调动、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的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在项目规划阶段,指导乡镇和贫困群众一起讨论,由贫困群众选定项目;在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安排上,通过报纸、公告栏等方式进行公告或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深入细致的动员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大力扶持扶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构建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形式,实现千家万户的生产同大市场对接,把贫困群众的生产纳入产业化经营之中,使贫困农户在产业开发和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障群众利益,推进扶贫格局由“旧三位一体”向“新三位一体”转变。 坚持把市场化手段贯穿扶贫开发的全过程,通过组建投融资公司、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等,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争取实施小额信贷、互助资金合作等适合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项目,创新金融扶持机制,帮助扶贫对象解决贷款难问题,最大限度撬动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搭建社会扶贫平台,热情服务于所有愿意帮扶南江困难群众的企业和社会团体,通过结对认亲、栋梁工程、捐资助学等方式,把各种社会资本有效引导到扶贫开发中来。不断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旧“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向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新“三位一体”扶贫格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