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报党端重走长征路:青山处处埋忠骨 最是震撼在王坪

14.10.2016  19:41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方小虎 张良娟 杨琳 庞峰伟) 细雨蒙蒙,松柏静立,青山处处埋忠骨。

10月12日,跟随全国党报党端重走长征路联合采访活动的脚步,在盘山公路行车两个半小时后,川报全媒体集群“直播重走长征路”川东北小分队来到位于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在这个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

全国唯一,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

沿着陵园341步青石板堆砌的千秋大道拾级而上,在英勇烈士纪念碑前,川东北小分队与来自全国30余家党报党端的记者编辑一起默哀鞠躬,向红军烈士敬献花篮。

高大殷红的纪念碑上,镰刀、斧头图案全部向下,仿佛在为烈士默哀。这块纪念碑与它身后的红军烈士集墓一样,始建于1934年7月,是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设计的。

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王坪村,担任收治前后方伤病员的任务,最多时高达数千人。然而由于当时条件艰苦、缺医少药,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在医院不幸牺牲。

“最初还能让烈士一人一棺一墓,到后期则只能满足二三人一个木匣子,甚至数十人集中掩埋。后来由于牺牲的战士越来越多,只好采取一穴多人甚至挖大坑集中埋葬。”站在红军烈士集墓前,“90后”解说员范珍说,这处集墓共安葬了7823名红军烈士,是全国唯一一处红军为牺牲的战友烈士修建的陵园,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烈士陵园,占地4.2平方公里,分布着铁血丹心主题雕塑、英勇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集墓区、无名烈士纪念园、英烈纪念墙、总医院旧址群、“赤化全川”石刻标语等景点,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意义深远:铁血丹心主题雕塑高7.8米,代表陵园集墓区埋葬的7823名红军烈士;千秋大道341级台阶记录着总医院于1934年1月迁来的历史。从2012年4月至今,陵园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万人次。

寻找姓名,一声迟到80年的“父亲”

红军烈士集墓两旁,几排刻有红军烈士姓名与部队番号的墓碑整齐排列。

站在红四方面军十师参谋长吴展的墓碑前,范珍讲述了一段跨越80年的父子相认。

2011年,83岁高龄的吴方宜和几位亲人分别从北京、山东、安徽等地赶到通江,吴方宜抱着这块墓碑,生平第一次叫“父亲”。1933年,年仅33岁的吴展在通江牺牲,当时吴方宜才5岁,从未见过父亲。50年后的1983年,吴方宜的母亲、吴展的妻子彭镜秋收到了一张烈士证书。然而,她一直不清楚吴展牺牲在哪里,安葬在什么地方。

一直到2010年,吴展的外孙女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照片,从中发现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中央刻有“吴展烈士之墓”的字样,才终于让这对父子在分离近80年之后相聚。“离开前,吴方宜将从家乡带来的一把土和一瓶水,洒在了父亲墓上。”

听到这里,全国党报党端重走长征路联合采访活动的记者们不禁感动落泪。

范珍介绍,这样的寻找,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时有发生。总长102米的英烈纪念墙上,刻录了安息在集墓中的7823名红军烈士的姓名。黑色的花岗岩上,柏娃子、刘高氏、何女子、火林子、金娥子、苟灶狗子、王二毛子……这样的小名和只有姓氏的名字不在少数。

“经常有烈士后代来到这里,在英烈纪念墙上找到家人的名字,问我们还有没有更详细的资料。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能留下名字已经不错了。”范珍说。

无名碑下,让战友“归队”集合

红军烈士集墓区后的山坡上,是占地150亩的无名烈士纪念园。

在这里,17225座白色大理石墓碑呈扇形布满整座山坡,远远望去,如同列队守卫的卫兵一样整齐划一,震撼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

洁白的墓碑上光滑无一字,只有一颗鲜艳的五角星。17225座墓碑座座都是如此。范珍说,当年战事紧急,许多烈士只能无碑无名,就地掩埋在莽莽大巴山中。

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按照省委部署,巴中市和通江县对陵园进行扩建,对总医院旧址群和王坪新村进行修缮。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对全县4100多平方公里进行普查后,通江县将散落在全县各地的50处11428座17225名红军烈士的遗骸全部迁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但由于遗骨早已不可考证核实姓名,所以墓碑上都没有刻上名字。

根据迁移的地点不同,墓群被分成了50个片区,每个片区有一块碑,铭刻了迁墓的地点、时间和人数,也方便当地的百姓前来祭拜。“每逢清明、除夕,很多百姓都会带上腊肉、酒、纸钱、鞭炮,来这里祭拜革命先烈。”已在烈士陵园工作两年的范珍说。

17225座墓碑的地下10米深处,还长眠着一位在这里战斗过的当地红军王旭光。这位在1989年去世的老红军被授予大校军衔。根据他留下的遗嘱,子女将他安葬在红军烈士集墓背后的山坡上,自己的战友旁边。

2011年,陵园扩建过程中,需要将并非烈士的王旭光墓地迁出。“他的子女说,这是我父亲的遗愿,他就是想和自己的战友在一起。”范珍说,最终,陵园在王旭光墓地旁深挖十米,将他迁葬在地下10米深处,不立墓碑,让他和战友永远在一起。

时隔80年,老战友们又“归队”集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