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丝路:川企“出海”,要做让人尊敬的企业

18.03.2015  13:23

赵勇

刘永好

成甦

  早在两千多年前,川商的足迹就沿着古西南丝绸之路,一路到沿大理、保山、腾冲构成的永昌道,抵达缅甸、到达印度……到今天,全川也已经有2028家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了经贸往来。

  有着多年“出海”经验的四川企业家,他们“调研”一带一路机遇的情况怎么样?他们又有什么“出海”的故事?又可以给川企下一步走出去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呢?就此,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华侨凤凰集团董事长成甦等企业家,并独家剖析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情况。

  不要急功近利 国际化将是“一条又苦又长的路

  目前,长虹在5个国家设立工厂,销售机构和研发机构则是遍布全球,在2014年,长虹出口海外市场的产品接近15亿美元。

  作为长虹集团掌门人的赵勇有什么经验得失呢?

  “国际化还是我们正在极力去弥补的短板,所以经验真的谈不上,困惑一大堆。”赵勇非常谦逊地说,做好国际化,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目标是不一样的,国际化的做法也是不一样的。他的期望是,能够成为一个全球受人尊敬的企业。

  赵勇进一步解读说,要成为全球尊敬的企业,首先就必须是一个品牌,必须要在全球市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化的路子是长的、艰苦的。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恒心和耐心,不能抱着一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想法去冲刺海外市场。

  而想要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赵勇的看法是,企业的品牌要给消费者带来特殊的价值。“你可以卖得很多,人家只是说你的价格很高,不会尊重你的;你一定要给消费者创造独特的价值,你的品牌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愿意去购买这样一种牵引。从而,品牌在消费者脑袋里面反应出来的是美好的词汇。

  抱团“出海”经验 我们走出去,最关键的是“

  “最关键的是人,你要懂当地的法律,还要就不同市场分别展开研究。毕竟政策不一样、法律不一样,什么都不一样,出去的话困难和压力会更多一点”。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说,自1997年开始在越南建厂,目前他们已在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俄罗斯、印度、印尼等近30个国家通过自建、并购、合作等方式投资了50余家企业或工厂。回顾18年海外征途,从吃亏上当,到逐步找到海外投资的基本规律,再到今天总结出一些措施和办法,并制定了清晰的战略,即“在发展中国家建工厂,在发达国家合作品牌与技术,在资源丰富的国家购买资源”。

  “我们切身体会到被投资国的法律、风俗、政治格局、投资环境等的不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寸步难行的投资障碍。”刘永好说,由此抱团联合出海可提升投资的规模效应,并更容易得到双边政府更大程度的重视和支持,形成上下游产业整合投资的良好格局,同时,新进入者可吸取经验、提高投资成功率。

  他也建议,鼓励在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或需要实现产业转移的领域,支持企业联合抱团出海投资,希望国家提供信贷、贴息、税收等一系列财税支持;希望我驻外使领馆加强企业外派人员的签证办理、安全保障等服务;打造境内企业向海外投资企业的原料出口及海外投资企业所生产产品回流的通关、审批等绿色通道。

  学会量体裁衣 技术出国门,是“别人最爱你的地方

  “企业在一带一路寻找机遇,讲口号是没有用的!从量体裁衣角度来看,必须根据自身产业的企业发展情况,研究自身企业的战略点在哪儿。”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华侨凤凰集团董事长成甦在国际市场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南非深耕13年,当地员工已经多达1500多人。

  他以乌干达举例说,如果是要把产品带到乌干达去,四川通过水路才能进,那不是四川优势;四川技术不需要扛在肩上,那我们就输出技术。乌干达水产技术中心是民营企业首次替国家援外,为什么相中四川企业?成甦说,“你熟悉游戏规则,知道国际化,同样技术非常好,那为什么不用你呢?

  “南非总统说,他在天空上看到一片森林,那就是格兰西亚(华侨凤凰当地公司的名称)。”成甦告诉记者,他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每年将上亿元的四川门窗、家具等产品一起带出了国门,而且在10年前就开始把温江、郫县的园林技术人员带到南非种花种树。比如参天大树我们都可以移栽,还像人一样打点滴,当地人都觉得成都人很厉害。甚至,还将德阳农民带过去种大蒜,以前当地大蒜50多块钱一斤,“我们种出来卖20多块钱。南非土地很肥,不光是大蒜,哪样需要我们就种哪样。

  成甦说,其实走出去不一定是走产品,你走技术——这是别人最爱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