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揽趣)西充“敬字惜纸”惜字塔 激励后辈重教崇文

14.12.2015  18:33

仙林惜字塔

四川在线消息(李同周 四川日报记者 王青山) 惜字库,俗称字窟,是西充县旧时用来集中焚烧字纸的塔式建筑,因形似宝塔,故又称之惜字塔。

据《西充县志》记载,惜字库(塔)始建于宋代,意在激励后辈“敬字惜纸”。当时,当地大多数人家里都有“惜字篼”,废弃字纸都要集中存放在里面,定期送到惜字库焚化。这一习俗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到了清代,全县惜字塔数量达到高峰,共计有六七百座,在场镇街口、书院寺庙内、道路桥梁旁都十分常见,甚至有大户人家在自家院内修建惜字塔。

后因时代变迁而陆续损毁,目前县内仅存11座。位于仙林镇场镇口的仙林惜字塔就是其中之一。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座石塔建于清道光十七年,高16米,塔基为覆钵式须弥座,底层为化纸灶,高1.5米。塔身上有使用浮雕、镂雕以及圆雕等不同手法雕刻的人物花鸟,造型精巧细致,线条清晰流畅,刀工娴熟,凿磨细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建筑年代最远的是建于清嘉庆十年的燕子井惜字塔,位于岱林乡燕子井村;年代最近的则是建于民国初期的中岭乡上坊寺村的上坊寺惜字塔;文物价值最高的川井坝惜字塔在罐垭乡川井坝村,建于清同治十年……”负责编写《南充民间传统文化》的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康大寿说,西充全县各地遍建惜字塔,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西充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目前,仙林惜字塔已经正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