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民族的东西越世界

14.09.2015  09:23

非遗人日记

【人物名片】

柳建新,女,湖南长沙人,湘绣国家级传承人

我喜欢参加非遗节这类展会,这是个交流学习的好地方。参加这类活动,我都会带着刺绣工具,现场展示湘绣技艺。我觉得这是我的义务。

这次我带来的作品是 《佛首》,当现场的展商和游客看到用刺绣也能表现佛首的安详神态,能够通过小交叉针、米粒针等各种针法来表现佛首头饰的立体感,都非常好奇。我感觉大家不是不关心非遗,只是了解太少。这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所表现的美,不管在什么时代,大家还是愿意接受的。

我来非遗节,可不是守着自己的摊子了事。怎样传承传统的东西,我希望向做得更好的人取经。这次我在台湾创意馆受到很多启发。他们带来的很多非遗产品,不管是漆器、竹编、还是织染品,那些珍贵的非遗基因被巧妙运用,做成了时尚气息十足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很袖珍的一个陶杯就要卖200元,照样有人掏钱。用天然织物、天然染料染色的围巾,图案别致,很多外国人抢着买。我专门问过这些买家,他们认为这种产品既实用,又有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致,买来送人非常不错。这其实在告诉我们,非遗的基因不能破坏和丢失,只要产品形态能够跟上时代,越民族的东西真的就能够越世界。(本报记者 吴晓铃 整理)

① 来自四川攀枝花市的傈僳族传统纺织技术展示。

② 非洲的演员们在非遗博览园表演。

③ 成都市新都区一家餐饮店的超级大馒头亮相。

④ 四川安县传统的被单戏完全靠一个人控制木偶及现场吹拉弹唱,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吸引着观众。 本报记者 何海洋 田为 衡昌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