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越大种粮越轻松盼早日建成烘干中心

13.09.2016  13:41

            

                    机械化收割水稻现场。

                     

                          黄光伦展示种植的新品种水稻。

  种粮大户黄光伦——

  编者按

  全省各地秋收正酣,为了反映我省秋收的进展情况和今年秋收新动向,9月上旬开始,本报派出6路记者,深入基层,来到田间地头,倾听农家心声,分享他们的喜悦。从即日起,本报推出“秋风迎秋实 田间话秋收”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9月9日,上午10时,凉快了几日的成都平原又迎来了艳阳天,邛崃市冉义镇九龙村五组的高标准农田内,8台久保田688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今天天气好,起码可以收个300亩。”黄光伦皮肤黝黑,头顶一席草帽,忙着在田间指挥。

  截至今秋,回乡创业数年的黄光伦,联合他人规模种粮已逾4500亩,而一年两季的收成,可给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带来180万元年收入。

   晒账本

  一年两季种粮

  每亩纯收入400元

  45岁的黄光伦,老家在九龙村一组,作为村里最早外出“淘金”一族,他多年来在成都搞建筑工程,一路做到了项目经理。2011年,冉义镇实施农村集中安置点建设,眼瞅着90%左右的村民搬去集中居住了,黄光伦嗅得了农业发展的新机遇。次年,他一口气包下了九龙村1000多亩地,专种大春、小春两季粮食。

  四年下来,黄光伦已牵头成立了两家种植专合社。截至今年,他和其他6名社员共同在冉义镇的九龙、延贡、华会,以及回龙镇的榆树等4个村,合计种粮近4600亩。

  谈及今年的收成,黄光伦说,“相比去年,肯定会增加不少。”去年大春播种时节,由于缺水灌田,他只得将九龙村的1000多亩地的播种时间推迟了整整半个月,错季播种的结果直接影响了之后的秧苗长势。今年,他早早做了谋划,耗资18万元钻了深井,解决了缺水问题,确保了秧苗及时下地。“从目前已经收割的情况来看,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黄光伦盘算了一下,今年小春种的油菜、小麦,抛开各类成本算是不亏不赚。大春长势喜人,尤其是九龙村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了300斤,土地流转费用300公斤/年黄谷,种子150元/亩,肥料150元/亩,病虫害防治80元/亩,成本与补贴、利润作加减法,每亩大概可实现400元左右的纯收入。话喜忧

   科学种植优化品种

  种粮收益稳

  几年的规模化经营,让黄光伦对于种粮有了自己的心得。“科学种植和优选品种,对于实现稳定收益非常重要。”今年大春,他选用了超级稻Y两优1号,新品种不仅产量给力,而且抗倒伏能力强。在田间管理上,他也更加精心。

  前段时间的几场大雨,让邛崃一些地方的水稻出现了倒伏。黄光伦曾经在这方面吃过亏,今年他特意采取了一些措施。“我们及时对大田进行了保水,来防范水稻倒伏。”黄光伦说,每年8月水稻进入成熟期,种植户都会将田里的水放掉来晒田,可大田里一旦没有了水,遇到强降雨就容易出现水稻倒伏。在预判了可能出现的降雨天气后,他今年没有过早晒田,后来证明这样的选择非常明智。

  黄光伦还有个一个深刻的感受是,随着自己流转规模越来越大,种粮于他反而愈发轻松了。因为从土地耕整到育苗、播种再到植保都有邛崃当地的农机合作社、植保合作社帮其一应代劳了,就连眼下最热火朝天的收割一环也有王允成替他分忧。

  王允成,安徽人,半个月前他带着机手和收割机跨越千里来到成都。黄光伦与王允成合作有三个年头了,今年双方的约定价格是机收费60元/亩。如果天气合宜,只需半个月时间,他们就可以将黄光伦的4500多亩水稻全部收割完。

   谈希望

  尽快建起粮食烘干仓储中心

  “种粮不能小打小闹,必须上规模。”而今,黄光伦的种粮规模是上去了,可一个棘手的问题也开始困扰着他,那就是粮食收割后的仓储和烘干。由于缺乏用地指标和建设指标,黄光伦的稻谷收割后大都只能运到邛崃当地的牟礼镇和高梗镇进行烘干。

  “从冉义到牟礼和高梗,运输半径15到20公里不等,运费在30元/吨-45元/吨。”在黄光伦看来,平均摊到每亩地大概三四十元的运输成本还是小头。最让他纠结的是还烘干成本,“现在的价格是按照谷子的湿度200元/吨-260元/吨不等,我们单就这一项的成本一年就百万元。”黄光伦说,目前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够尽早在冉义镇建起烘干和仓储中心,“在用地方面我们正积极和国土部门协调,听说现在成都市的60个烘干中心指标已经发放完毕了,我们已向当地农林局反映,希望新一轮指标开放时,我们能够争取到一个建设指标。”黄光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