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幸运

26.09.2014  18:38
作者:动科学院 来源:动科学院      
   个人简介 :李地艳,女,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201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朱庆教授。2011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为期2年的博士联合培养。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累计超过30,单篇影响因子超过10。获得博士研究生奖学金3万元,获得学校高水平学术论文奖励2.4万元,现已留校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从事专职科研工作,目前是我校双支计划第三层次最年轻入选者。本网特邀李地艳以第一人称讲述她在川农大5年的求学经历。
  
…………………………………………………………………………………………………
  
  到今天想起来,川农度过的这五年,让我从懵懂的小姑娘变得在生活、学习、科研上的独立成熟,能够积极主动解决各种困难。或许是雅安的细雨蒙蒙让我变得从容不迫,其实我从没有定下太大的期望,回望一路的成长,我都还觉得有些梦幻,我真的感慨自己很幸运,遇见川农可能是我人生里最美的邂逅,而我与川农的故事才只是刚刚开始,故事还在继续。
      遇见川农,最美邂逅
     来川农,其实真的是我一开始从未预计过的,可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却翻开了我人生里最美好的篇章。
  
  本科阶段我是在云南师范大学度过的,专业是生物科学,大四毕业试验时,我有幸选择了张亚平院士的弟子作为导师,这让我算是正式进入了分子进化研究领域。开题之前导师要求我练习写综述,这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初接触那些晦涩难懂的各种专业文献,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初学者,确实困难重重,仅许多专业词汇一项对我来说都是障碍。为了读懂他们,我整天的在图书馆查询资料,积极请教老师学长,我开始了狂“啃”文献的生活。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月百余篇文献的扎实积累,终于让导师点了头。而我也渐渐的感到这些文章读起来变得得心应手。文献里讲述的各种研究生物进化演变规律让我好像看见了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我被生命科学的神奇深深的吸引,对于科研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坚定的告诉自己,我要走科研这条路,而且一定要走出一点名堂。
  
  踌躇满志的我,报考了中科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可能人生注定没有一帆风顺。老天爷当头给了我一盆冷水,我落榜了。而在这时候,是川农敞开了怀抱接受了失落的我,得以让我的科研之路延续。因为是被调剂,很多教授都已经没有名额了,但我很幸运的选到了徐怀亮老师,跟着他做猴子方面的进化分析。
  
  整理好落榜的心情,重新给自己制定好目标,我来到雅安,再次上路。
  
  一到川农,我就爱上了这个幽静的小城,和这个美丽的校园。学校里一流的实验器材,馆藏丰富的图书馆以及良好的科研氛围,让我很快的就适应了研究生这样一个新的角色。我又开始“啃”文献,整整两个月我看完了一百多篇文献,反反复复与导师讨论,入学三个月,我就拿出了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案。导师这样评价了我的方案,“思路清晰、安排合理、实验材料利用又挺高效,同时列出了相当数量和份量的参考文献。”快节奏的科研生活我适应的很不错。
  
  除了快节奏的科研生活之外,安逸的小城生活也让我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情,每当实验遇到困难,或者感觉状态不好时,相约同实验室的几位好友,坐在青衣江畔喝喝茶,去运动场上打打羽毛球,或者去KTV唱歌、去电影院看看最新上映的大片,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在放松中沉淀自己,为下一轮的工作冲刺积蓄力量。用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来到川农,我感到自己来对了地方。
      信念坚定,高效为王
     高效是做科研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我希望高效成为我的习惯我希望每一天的每分每秒都是充实的。于是每天我都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今日事今日毕,如果拖到明天,今晚我一定睡不着。这样快节奏的日子过得很快,在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后,在数据分析阶段我又遇到了困难,论文写作中必须要用到的一个新型数据处理方法几乎查阅不到文献,而导师,师兄师姐也都不甚了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向美国一个灵长类动物方面的权威教授发了一封电邮请教。非常惊喜的,他很热情地为素昧平生的我讲解,还给了我几篇国内下载不到的英文文献。在教授的帮助下,喜出望外的我很快完成了论文的写作。而我不算突出的英语水平又成了我的心病,我只好再次向美国教授求助,终于在徐怀亮导师的悉心指导、美国教授的热情帮助下,来来回回修改了十几次,几经波折,终于我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那一刻我真的是激动得无法言语,过去的所有努力、经历的所有挫折,让我感到都是值得的。
  
  又到了人生抉择的时刻,因为与国外教授的交流,我开始萌生了想出去走走,看看更大的世界的念头。于是我开始了雅思的学习,并且也成功申请到了几个英国的PHD项目。可是故事总是要有波折才叫故事,学费太过高昂,父母无法承担,我不得不选择了放弃。
  
  而这时徐怀亮教授给我指明了路途,在他的推荐下我成功申请了硕博连读。在获得朱庆教授允许后,我提前进入实验室帮师兄师姐们“打杂”。这让我收获不小,与师兄师姐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当时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在肉鸡,而在蛋鸡方面人员和研究都很缺乏。随意的聊天给了我启发,脑袋里灵光一现,我为自己博士论文找到了明确方向。
  
  “搞科研这个行当十分辛苦,你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做不到全身心投入,最好趁早换个行业。”导师的话我铭记在心,意志力坚定,也是做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我恰好是是这样一个人,认定了一个目标,就会一直向着那个目标奋斗,虽然路上会有一些艰难,但我从没想过放弃。在导师人、财、物的全力支持下,我的实验在这年冬天争分夺秒全面展开。那一年寒假,农场600只蛋鸡陪着我一起过了年。实验终于在第二年8月按期完成,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博士论文后。我跟朱庆教授谈起了我想出国的想法,他非常支持我。在朱老师与之前那位美国教授的鼎力相助下,那一年的9月22日,我通过了联合培养项目,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始了新的旅程。梦想照进现实,感觉真棒。
  
  坚定信念,力求高效,过去在国内的经验我并没有忘记,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出国交流机会。陌生的环境,另一种语言并没有让我感到太多不适,国外实验室里高效而又不失活泼的科研节奏,让我像每个细胞都找到了活力源泉。对于科研我开始有了新的感受——通过每天的重复,得到不同的数据,再通过不同的数据,看到不同的现象,得出新的实验结果,解释一些前人没有解释的问题,我找到了作为科学家的乐趣。在加州大学的学习研究中,我感到视野开阔了不少,我见到了更多分子生物计划领域的最新最尖端的研究成果,这也更加激发了我的斗志,一定要抓紧这两年时间,做更多的事。
  
  两年的联合培养计划,一年完成,当到美不到一年的我带着完成的实验与分析数据来到导师面前时,我给了导师一个surprise,他告诉我“哇,你太快了!非常好!你赶紧把它写成论文,我们投出去!”那一刻我的心中是满满的幸福。而我也并不满足,我告诉导师,希望了解更多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知识。热情的导师欣然为我写了推荐信,介绍我到密歇根大学另一位从事相关研究教授处学习。再一次非常幸运的,我从申请到办完进入密歇根大学的手续,仅仅用了1个月,这个环节通常需要几个月时间。2012年9月1日,我从加州大学来到密歇根开始了又一次全新旅程。我丝毫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甚至涉及计算机编程。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再一次从零开始,重新不停地“啃”文献,做实验做到深夜,反复分析各种数据。固然有过挫折与失败,可是得到新知识的喜悦,让我忘记了疲倦。终于苦心人,天不负。2013年11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我成功发表了运用生物信息学做出的论文,影响因子达到10.353。
      桂花飘香,收获时节
     如今以我为第一作者、川农为第一单位发表的SCI论文共有8篇,累计影响因子达到24.19。回首在川农渡过的5年,我感慨颇多,收获颇丰。如今的我依旧走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走的愈发的优雅自信,淡定从容。而我也决定回到川农,常留川农。5年前,她像一个仁爱宽容的母亲,敞开怀抱大度的接纳了考研落榜失意的我,让我在这里接受知识的养分迅速成长;2年前,她像一个带着殷切希望的父亲,让我站在他的肩上看到了我希望的更大的世界,送我去吸收更多的雨露阳光;而今天我希望我能跟川农一同奋斗一起成长,科研的路永远不会平坦,但我已足够坚强。
  
  我也确实感谢命运对我的恩赐,在繁忙的工作中,属于我的爱情竟然也不期而至。他是我博士阶段同一实验室的师弟,好学的他跟着我做实验,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而我们在一起的过程,说起来还有几分浪漫,那天下着大雨,我却不得不撑着伞去农场完成实验,碰巧他在我背后,他说看到我那么娇小,为了科研那么拼,突然就好想保护我。对于科研共同的爱好让我们有聊不完的话题,而相互的鼓励让我们能有更多的动力完成科研路上的挑战。他也是非常优秀的一名川农学子,如今正在美国留学,希望我们能最后互相扶持携手到老。
      一些心里话,讲给在校的你们
     写在后面——其实我只是众多川农学子中的平凡一员,很有幸我可以跟你们讲我的故事,而属于你们的故事,一定会更精彩。做人失去了梦想,跟咸鱼有什么两样。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路,而川农是一个非常开放非常优秀的平台,她公平地为每一个人提供机会。初入大学的你需要好好思考,多接触一些事,多接触一些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准自己的目标,然后高效奋斗,最后你的努力,你的心智,你的感恩,和川农给你的氧气,这些会让你站起来,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更从容,勇敢的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