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特大城市增员,你“添砖加瓦”了吗?
原标题:超大、特大城市增员,你“添砖加瓦”了吗?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邢海洋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城市人口数据发布了。据此,中国的超大城市又多了一个,特大城市多了五个,一年间大都市快速增加,但事情的原委还需探究一番。
根据官方的标准,常住人口千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到千万之间的是特大城市,这次七普数据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口统计,众多媒体对比的是2019年住建部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里的人口数字,年鉴里成都2019年人口不足千万,2020年的七普数据却超过了1300万,这可能是因为两个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类似的,佛山、长沙、哈尔滨、昆明和大连等特大城市晋级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国人向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聚集的趋势是肯定的。超大、特大城市爆棚,点状分布的城市连成了片,沿海和中部城市带崛起,只要在广阔的国土行走,你会明显感受到强烈的变化。毎十年,我国都要进行一次详尽的人口普查,普查的口径是一致的,从六普到七普的城市人口数字看,这十年的确是一个大城市加速扩张的时期。
六普到七普,中国的人口增加了不到7000万,劳动力人口迎来了拐点,出生人口开始下降,大城市间的抢人愈演愈烈。但人口结构的变化并不是大城市扩张的内在原因,大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图 | 摄图网在六普的2010年左右,国人曾对城市化的发展有过大范围的讨论,发改委的官员明确表态,理想城市规模人口在30万到50万之间,以经济效率判断则是上限50万。那时候人们对超大城市普遍持怀疑态度,即使在美国那样城镇化超过90%的地方,人口超百万的城市也不足十个,欧洲人口密度和我们相仿,人口超百万的城市不超过20个,也没有一个超千万的城市。
“规模不经济”是那时的主流观点,国家也制定了小城镇化发展战略。在海外,往往几千人聚集而居就可以被定义为城镇化了,离土不离乡,这也是彼时的城镇化理想。
但市场经济和土地财政下我们还是选择了东亚模式,这不能不说是追赶型经济的一种无奈选择。在日本,国民先是向三大都市圈聚集,近年的趋势则是向一极集中,1/3的国民聚集在东京生活圈;在韩国,超两成的国民生活在首尔。东亚另一个国家蒙古,一半人口居住在乌兰巴托,其余广袤的草原上几乎没人。与西方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国家的老年人养老金替代率很低,很多人退而不休,而西方国家一半人住在郊区。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照有关城市人口规模与生产效率的研究,美国学者曾有过普遍认可的答案,十万人口的基础上,人口增加效率提升最大,到了150万人口要素投入和产出就没有了增益。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经验式的,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但学者们普遍认为,人口众多人均收入少,国内宜工宜商宜居的人口规模会比美国加倍,也就是300万人口。可放在政策实践上就不是这样了,政策上曾对轨道交通建设提出过硬性要求,常住人口达到300万的城市才有资格申报地铁和轨道建设。
十年来,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大都市聚集,深圳增长了700万人口,增加了七成,广州人口增加了600万,成都增加了500万,西安、郑州等城市人口增加了400多万。超大特大城市的高速发展有孔雀东南飞的因素,也离不开基础设施改善的吸引力。这其中,高铁网络带来 “跳城”的便利性,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则让本来难以忍受的通勤变得可以忍受了。可以说,基建提高了大城市的人口阈值。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人口向大都市聚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自土地财政,资金池是否丰厚则和城市间的竞争直接相关。2010到2020的十年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从7500亿元增长到7.8万亿元,累计金额接近50万亿元,这极大地加速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极化了城市间的发展水平。那些土地拍出了高价的地区,城市有了资本,吸引到更优质的资源,发展得更快。而拍不出高价的地方则打算靠放量弥补,结果事与愿违。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除了资源向着城市聚集的城镇化内驱力,超特大城市版图扩张中,土地财政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助推了人口的快速聚集。超大特大城市生活设施完备,教育医疗资源集中,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人才和劳动力的聚集又反作用于产业,形成了人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的马太效应,于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
图 | 摄图网至于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否达到了超级城市的阈值,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超大、特大城市中,广东的深圳、东莞和佛山这几个人口增长很快的城市,虽然年轻人口占比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前列,但由于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对男性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导致人口性别比例相对不平衡。在深圳这座“最青春”的城市,男性人口为966.52万人,占55.04%;女性人口为789.48万人,占44.96%,性别比例达到了122.4,而东莞的性别比例为130.06。
在抢人的指挥棒下,当资源越来越集中,除了在几个顶级大城市中做出选择,年轻人实际上是没办法在中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选择的。几年前,还有年轻人讨论回到家乡,可回去了却发现,就业机会少,职业面狭窄,人情社会缺少向上流动的渠道,只能是铩羽而归。小城市遇到的问题,其实也和资源越来越向大城市倾斜分不开。当年轻人重回大城市,那些超特大城市中房价“洼地”被迅速填满,成都和西安就是例子。
《三十而已》剧照值得欣喜的是,最近国家发改委表示,要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的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超大、特大城市太多,就如同城市间攀比着建摩天大楼,并非好事。
点击进入专题: “十一”国庆黄金周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