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文:打造创业创新之都的客观条件比较靠前

27.06.2016  09:44

    人物名片:

    赵昌文,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研究员,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金融与数理金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也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作为一个在成都生活了18年,曾在四川大学工作过的人,赵昌文对成都并不陌生。在参加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期间,他在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谈到,就打造创业创新之都的客观条件而言,成都在全国是比较靠前的,他对成都的未来也很看好。

    “一个创业创新之都需要很多客观条件支持,而成都有着许多有利的客观条件。”在赵昌文看来,打造创新创业之都首先必须有相对多的科技资源集聚,“比如好的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好的创新型企业,我曾经在四川大学工作,对成都的学校和科研机构还是很了解的。”因此,赵昌文认为,成都具备的客观条件在全国来看,都比较靠前的。但他也提醒大家,创新是需要花钱的,“得有人来投钱,光靠政府投资肯定不行,主要还得靠社会机构来投资。”同时,赵昌文还提到了主观环境,“其实就是体制和政策创造的环境,政策是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条件,所以创造一个好的银商环境十分必要。”

    而对于成都打造的2000亿政府投资基金,赵昌文也谈到了自己的看法。作为金融专家,赵昌文认为,对创新来说,股权融资比债券融资要好,因为资本市场更有利于创新。在他看来,2000亿的政府投资基金意味着政府的介入,而政府介入会改变风险收益结构,企业通过政府承担部分风险,最终达成合理均衡的风险结构。虽然赵昌文认为,引导基金确实也是推动创新创业的一种形式,但对此,他建议政府必须坚持两点原则,“其一,引导基金不能形成对商业基金的替代,我们的目的是很明确的,是介入引导,而不是替代。第二,则是不能过度。因为政府的过度资金安排,也可能让别有用心的企业机构有机可乘,联合起来套取政府支持。”赵昌文说,只有坚持这两点,引导基金的利大于弊。

    同时,赵昌文认为,关注一座城市的一定得关注其特色定位和核心竞争力息息,“成都很多方面都有它的优势,比如它的产业基础对全国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如今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高新产业,也确实能成为成都的核心竞争力。”但发展产业时,赵昌文也提醒成都市政府注意,将来一定不能把房地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因为就我个人观点,高房价往往意味着一个城市从繁荣到衰落,因为它(城市)的商务成本会很快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