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邓小平的故里(图)

09.09.2014  12:03

  图为邓小平故居。

   资料图片

  距四川广安市区7公里的协兴镇牌坊村,有一座秀竹环绕、瓦屋溢香的三合院,这,便是邓小平同志故居。1904年8月22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15载难忘的童年、少年时光。

  8月22日一大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一行慕名走进牌坊村,走进邓小平故里景区,聆听春天的故事,追寻伟人成长的足迹,感受这里的庄严和神圣,阅读着它的平凡和伟大。

  进邓小平故里景区大门前行200米,就是著名的邓小平铜像广场。广场占地约26亩,三面环山,状如椅形,绿树环绕,安详静谧。广场中心的草坪上矗立着一巨大基座,邓小平铜像屹立在基座之上。短袖衫,军便裤,圆口布鞋,邓小平面带微笑地坐在藤椅上,给人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

  出邓小平铜像广场,经一条林荫道前行不久,一座具有川东民居特色,又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建筑便出现在眼前。随行的导游介绍,这就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纪念邓小平同志光辉一生为专题的陈列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陈列馆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由序厅、三个陈列展厅、电影厅、珍藏厅等组成,共展出文物170件、档案文献资料200余件,图片408幅,复原场景4个。

  序厅正面由邓小平同志肖像圆雕和一幅浮雕壁画组成,邓小平同志从历史的宏伟画卷中阔步走来,展示出“山高、海阔、人为峰”的意境。展览共分为“走出广安”“戎马生涯”“艰辛探索”“非常岁月”“开创伟业”五个单元,运用多媒体展示系统,组成了鲜活的立体空间,生动、全面、形象地展示了邓小平同志伟大辉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再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历史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心灵感染力和精神震撼力。

  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与邓小平故居之间,坐落着一座崭新的展馆——邓小平缅怀馆。全馆以“回家”为设计理念,以邓小平同志相关文物、遗物、图片、资料为主陈列,恢复邓小平同志生前工作和生活场景,全景式呈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幅画面,是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延续和补充。

  缅怀馆里,包括“邓小平同志的手迹”等大量珍贵文物和史料都是首度“解密”,与公众见面。缅怀馆工作人员介绍,馆内一共搜集了180余份小平同志的手迹,其中包含有小平同志的大量批示、书信和起草文件稿,大多来自中央档案馆,都是高仿真复印件,如小平同志1975年10月写给毛主席的书信、1981年4月在《关于进一步开发和建设攀枝花的几个问题》上的批示等。

  邓小平故居是一座普通的川东农家三合院,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邓家老院子”。同川东很多民居一样,邓小平故居掩映在一蓬蓬慈竹之中。故居坐东向西,占地883平方米,房屋为悬山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建筑,穿斗式承重体系,共17间,分正房、左厢房、右厢房。2001年,邓小平故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自邓小平故居开放至今,络绎不绝的人们千里迢迢来到故居,追寻伟人的足迹,感受着这里的人杰地灵,表达着对一代伟人的无比崇敬与深切怀念之情。

  邓小平故居旁有一条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邓家老井,老井如同一面古老的青铜宝镜镶嵌在一方荷叶青青的水田间。让人惊叹的是,井水的水面竟高出地平面60厘米,且终年满溢,从未枯竭。据当地人介绍,邓家老井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明朝时邓家迁入广安时挖掘的,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童年的邓小平经常帮助母亲淡氏到井边提水洗菜,夏日时节,邓小平还常常用凉沁沁的井水洗浴。

  出邓小平故居沿大路前行约300米,一座规模不大但造型精美的石牌坊横跨道路,这便是“德政坊”。导游介绍,牌坊村就是因德政坊而得名。德政坊建于清嘉庆年间,毁于“文革”时期,2003年5月重建。重建的德政坊高12米,宽10米,四柱三间,五重檐,气派大方,巍峨雄壮。

  在德政坊旁,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石碑,名曰“神道碑”。据当地人介绍,德政坊和神道碑是童年邓小平常去游玩的地方。在牌坊村,当年大人是不准小孩子来此处玩耍的,怕惹怒神灵,招来是非。据传,邓小平是第一个敢爬神道碑的孩子。

  中午时分,畅游完邓小平故里,我们来到景区旁的牌坊新村就餐、午休。刚走进一农家乐,服务员就热情地送上广安特产——盐皮蛋供我们免费品尝。盐皮蛋和普通皮蛋外表一样,怪就怪在它取盐蛋和皮蛋的优点,既没有盐蛋那么咸,又没有皮蛋碱性那么大,真是一枚鸭蛋,两种口味,实为难得的美味佳肴。

  离开牌坊新村,我们驾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专用旅游车道上,一座巨大的牌坊迎面而来,牌坊上镶嵌着一副对联——“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更思邓小平”。这不仅是牌坊村民的心声,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王明峰 胡世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