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走廊带生态修复 为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打补丁”

05.09.2014  08:39

                                            受损的二郎山走廊带(喇叭河自然保护区段)。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生态修复—— 这次生态修复肩负的是维系邛崃山系和大小相岭山系之间大熊猫种群基因交流重任。这一地区的种群数量占全球野生大熊猫的30%以上。

        不只是修复地表植被,还要整治地表形态,让断崖峭壁畅通无阻,在确保走廊带上“有树绿化、有竹子吃”的同时,也要确保“恋爱公路”的畅通。□本报记者王成栋 文/图

        “砍!”盯着放大镜看了一分钟后,杨洪忠对身后的工人发出命令。不一会儿,一捆捆拇指粗的藤条被搬运出去。

        这位天全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说,工人们砍的是葎草,其根系极其发达,喜欢攀附在其他植物上。把它砍了,是因为眼下这块地方属于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中的二郎山走廊带,“不能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

        去年发生的芦山地震给二郎山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来极大损害。杨洪忠们正在进行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生态修复工作。这项工作去年7月正式启动,由于工作多是针对小型地块,因此也被称为“打补丁”。根据规划,他们将用3年时间“打补丁”,用5年时间巩固“补丁”。任务之重三大走廊带作业长度78公里,修复面积超过15万亩 “那片竹子和树成活率不错。”8月20日上午,杨洪忠一边举着望远镜,一边自言自语。他所眺望的方向是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的一座山脊,该保护区位于邛崃山系最南端,是通往大小相岭山系野生大熊猫分布区的基因交流走廊带起点。而他说的“竹子和树”是冷箭竹和桦木,是今年5月栽植下去的。自那以后,每周他都会驱车百里,站在远处的山顶上观察长势。

        芦山地震灾区也是大熊猫的首次发现地和模式标本采集地,分布大小11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大熊猫498只,占全世界总数的30%以上。其中,主要沿着山脊分布的三大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泥巴山走廊带、黄水河走廊带、二郎山走廊带)是连接我省大熊猫两大分布山系邛崃山系和大小相岭山系的种群交流“动脉血管”,每年春季,成群的大熊猫在走廊带内“相亲”、交配。

        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让这些走廊带的生态和地表严重受损。如何修复大熊猫的“恋爱公路”,成为维系不同种群大熊猫基因交流的关键所在。根据省林业厅提供的数据,按照规划,三大走廊带总计作业长度超过78公里,修复面积超过15万亩。修复之基 “老办法”——植树造林、抚育复壮恢复植被覆盖

        如今,在前往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的路上,随处可见地震后失去植被的“斑点”,上面布满了石块。天全县境内的二郎山走廊带,位于三大走廊带的中段,从喇叭河自然保护区黑悬沟保护站开始向南延伸,在二郎山隧道附近转而向东,连接泥巴山走廊带,沿着天全河绕了一个“L”形。这条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最宽处不过7.6公里,最窄处只有4.2公里,全长65公里。根据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这一地带分布着大熊猫52只,占整个雅安地区的五分之一左右。

        而根据统计,二郎山走廊带受损地块多达数百处,但是面积均不大,最大的也就一亩多。

        该如何“打补丁”呢?

        省林科院副研究员邓东周说,修复走廊带主要包括三项内容:栖息地修复、震损林地修复和走廊带修复。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地表植被,“这是基础性工作,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和抚育复壮来完成。”省林业厅计财处提供的资料显示,根据规划,三大走廊带需要修复的地表植被超过15万亩,其中泥巴山走廊带需要修复地表植被8万亩;黄水河走廊带1.5万亩;二郎山走廊带5.5万亩。

        植树造林(补植补造),主要在植被震损较重的地区采用;抚育复壮,主要针对在地震中受损的地表植被。修复之术 “新创意”——灌丛做减法、竹林做加法、整治地表

        天全多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700毫米,土层深度多在50厘米以上,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极强,10年内可完成植被自我恢复。为何还要人工介入?

        邓东周说,自我恢复的植被种类繁杂且质量不高,不一定适合大熊猫活动。他回忆,汶川地震后的大熊猫分布区生态修复中,对于林相、植物种类的选择以及地表形态修复都未作具体要求,效果并不好。“现在则是对走廊带第一次有计划的修复。

        植被修复有三个指标——植物种类、林相、地表形态。

        省林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修复所用的植物主要以本地物种为主,在二郎山走廊带,所选择乔木树种主要是当地树种桦树。

        在林相方面,遵循着“乔木—灌木—竹林”模式。“这是最适宜大熊猫的林相。”省林业厅野保站副站长古晓东介绍,乔木能够庇护林冠下的灌木丛,灌木丛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竹林的生长。具体的参考指标是:乔木层高10—20米,灌木层整体盖度在45%以下(为方便笨重的大熊猫活动),且株高大于3米。

        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就要对灌木林做“减法”,主要是对吸收其他植物营养的藤条等有害物种和低矮灌丛进行铲除。而最底层的竹林种植,则要做好土壤监测。杨洪忠说,冷箭竹生长于弱酸性的土壤,pH值最高不得超过6.5。而廊道区域内,多雨高温的气候下,土壤酸性很大,在种下冷箭竹之前,必须要有相应的监测报告作为依据,“不然今年种下去,明年是一堆枯秆。

        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也改变了地表形态,在走廊带修复过程中,不仅要把“绿化”做好,也要把路修通,主要的方式是陡坡铲平。一个原则宁错过最佳作业期也不干扰大熊猫正常活动

        如今,站在黑悬沟保护站外围,新修复的乔木—灌木—竹林依稀可辨。不过,在大山更深处,依然能够看到大片的“不毛之地”。去年7月底省林业厅修复方案出台以来,二郎山走廊带只修复了不到4300亩,不及规划任务的十分之一。 “作业期太短。”杨洪忠解释,植树造林和复壮抚育最佳时机之一的春季恰恰是大熊猫求偶、交配的高峰期,若此时进入走廊带作业,反而干扰了大熊猫的正常活动。权衡之下,只能把主要作业期放在大熊猫活动较少的秋季。

        一年到底有多长的作业期?“说是4月、5月和10月、11月四个月的时间,但真正能用的不到两个半月。”杨洪忠说,大熊猫的主要活动时间在4月底和5月上旬。因此,上半年能用的时间只有5月下旬,但此时随着气温回升,造林和复壮抚育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最简单的例子,4月种一窝竹子,可能浇半桶水就能活,到了5月底,就要浇一桶水了。”而10月到11月随着天气转冷,沿着山脊分布的走廊带往往会出现积雪和冻土。此时,大规模的复壮抚育已经不太现实,植树造林则要考虑采取防寒措施。

        这样做的代价之一就是修复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的提高。具体负责二郎山走廊带修复的二郎山公司工程师宋泽祥介绍,根据监测,春季造林的成活率在85%以上,而秋季只有50%左右。他举例,按照修复方案的规划,一亩震损林地要栽植50窝冷箭竹,秋季种下去的竹子熬过严冬之后,成活率只有50%,重复用工导致冬季每造一亩冷箭竹林所需花费比春季造林增加了45%以上。

原标题: 二郎山走廊带 为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打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