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宜业宜居的就近城镇化路子

11.03.2014  08:00

      如何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驻川全国政协委员建议

  3月7日中午,驻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武侯区副区长杨建德没有午休,反复思考目前正面临的一件难事。

  赴京前一周,他的分工中新增加了“教育”。“来参会前我得知,有两个片区进城务工人员大幅增加,今秋预计新增400多个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需求。”杨建德说,突然增加大量学位需求的确是件难事,必须尽快拿出解决办法。

  陡增400多个学位需求的难题,正是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病”的缩影。多位驻川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城镇化要实现以人为本和宜业宜居宜学,必须走就近城镇化道路。

   环境容量倒逼就近城镇化

  空气质量恶化、交通出行拥堵、人均公共资源稀缺……针对中心城市过度发展的现状,委员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为西部城镇化指明了方向。“面对西部脆弱而宝贵的环境,就地就近城镇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阿什老轨委员举例说,德国城镇化率虽高达96%,但70%的人口多数分布在2000至1万人的小型城镇里。

  “成都市的人口分布不合理,中心城区聚集了超过50%的人口,近远郊城镇人口吸纳能力明显不足。”多央娜姆委员指出,不仅城市人均公共资源紧张,市外转移人口融入和市民化成本分摊也都是难题。

  阿什老轨说,从现实选择看,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2012年末,我国共有1.98万个建制镇,但是这些镇的建成区平均人口仅7000多人,如果按照每个建制镇容纳3万人规模测算,理论上具有再增加4.5亿城镇人口的巨大潜力。

  就业扩容应作为着力点

  就近城镇化的土地从何而来?多央娜姆委员说,成都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前已全面完成农村产权登记工作,通过创新宅基地有偿腾退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成都的试点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

  “就近城镇化的成败,关键在能否构建起产业支撑。”阿什老轨委员建议,以扩大就业容量为着力点,形成产业与城镇协调互动发展格局。

  郑学炳委员指出,许多地方仍把“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主要路径,没有准确研判资源条件、环境容量、文化形态、交通状况等,他建议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一些委员认为,“宜居宜业”是小城镇相对大城市的独特吸引力所在,建议规划时要统筹原有的自然景观,心中常有“进城不离家”的感受。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需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受和大城市同等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阿什老轨委员认为。

  据悉,今年我省将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逐步解决流动人口在城市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来自省人社厅的罗良娟委员表示,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统一,养老保险已不再是制约“人的城镇化”的问题。相对而言,由于我国医保统筹层次偏低,各地标准、目录等都不尽相同,目前转移接续还存在瓶颈,这需要国家从制度层面上尽快破局,及早建立和发放统一的“社保卡”。

  随着户籍、社保制度的“二元”属性逐步被打破、制度权益逐步实现城乡公平,委员们认为,在西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来源更显重要。他们建议,一方面国家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