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走基层:吃好旅游“饭” 日子更有“范”

04.10.2014  08:39

原标题: 吃好旅游“” 日子更有“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地方经济,更惠及村寨和农户——

□本报国庆走基层小分队10月3日发自汶川、茂县

10月3日,黄金周第三天,九黄西线上车流不断,很是热闹。

九黄西线是我省黄金自驾旅游线路之一,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到达黄龙、九寨沟。在自驾大军中,不少人是冲着终点九寨沟、黄龙去的,但沿途的风光和民俗、美食也吸引着游客不时驻足。

九黄西线沿线的汶川、茂县等地加快旅游产业转型,通过非遗文化项目开发、资金政策扶持、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公司化运营推广等方式实现传统旅游业的升级,并切实带动当地老百姓吃上“致富饭”。

个人发力:

映秀一半人吃旅游“

10月3日上午9点半,尽管细雨纷飞,汶川县映秀东村非遗文化创意园仍早已开门迎客。陈秀英一早就把自己的小摊摆开了:带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衣服、大熊猫物件……陈秀英搞旅游商品零售的时间不长,“以前就是种几亩地,收入少得很;这几年镇上旅游搞起来了,我们也跟着赚了些钱。

在映秀,旅游业已是当前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常住人口4000多人中,有一半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也就是说,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成员吃着旅游这碗‘饭’。”映秀景区管理处负责人黄高元说。

去年,陈秀英的小摊还摆在自己楼房一楼的商铺里。今年7月,为了支持儿子开餐馆,她把一楼的店铺让了出来,自己的摊位搬到了餐馆对面的步行通道上,“这两天,餐馆的生意好,怕餐馆里坐不下。

顺着陈秀英家的土菜馆往前走不远就是嘉绒饭店。老板杨和江正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这两天客人都是爆满,昨天中午我们接待了30多桌客人,一天的营业额就有五六千。

杨和江是东村第一家私人投资客栈的老板。15个房间,一边羌式、一边藏式,连续几天客满,墙上醒目张贴的“网络全覆盖”标识彰显着杨老板的现代经营理念。“虽然要起早贪黑地忙,但一年十几万元能装进口袋,忙起来也值得。

在个人的“转型”中,茂县坪头寨“云上人间”客栈老板娘张泽莉更为主动,“村上组织去山西就业时,我专门报名去那里的星级酒店学了一段时间管理。”为了管理好客栈,张泽莉还和丈夫一起,带着1万多元现金去云南、贵州等地学经验,现在她的客栈生意也很不错。

政府助力:

创新模式探路乡村旅游

在茂县,旅游业的发展让坪头村发生了巨变,年人均收入提升至8000元左右。几年前,这里村民的主要收入还依靠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现在,统一羌族特色的房屋、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坪头村家家打起了乡村旅游的“算盘”,张泽莉说,“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不用,那不是浪费了吗?

下午2点,一踩上坪头羌寨的地盘,记者便真实感受了一把“茂县的风”,在坪头羌寨入寨口前的停车场上,数根风电杆的风叶以极快的速度转动着。

阿坝州有一句流行语叫:松潘的葱、茂县的风。当地百姓说,只要中午一过,风就会从河谷上吹来。而这股强劲的风不仅带来了能源,还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老板,你们这里夏天是不是也有这么大的风呀。”从成都来的游客朱女士一进寨,就感受到了风力,“如果夏天风也这么大的话,很适合避暑呢。

风,正是茂县旅游业转型想要利用的资源之一。“重庆一家企业来考察后,对我们的羌寨很感兴趣,加上我们这里常年的河谷风,夏天温度适宜,最适合避暑休闲。”茂县羌乡古寨景区管理局副局长黄大成说,目前双方正在商谈具体合作事项,如果顺利,今年冬天寨子将“闭关修炼”,进行基础设施升级,制订统一的营销规划,争取来年暑期重新开寨时面貌焕然一新。

坪头村发展乡村旅游,个体村民是主角,但同时,集体的力量也在有力推动。以“公司+村两委+村民”模式为指导,坪头村组建成立了水风羌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并对从业者进行统一培训。

映秀转型,则选择了“卖文化”。“阿坝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羌绣、藏茶等,我们为什么不能‘卖文化’?”黄高元说,聚集了1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村在2012年正式开园后,已成为映秀镇最重要的景点之一,最高峰时一天能聚集两三万人次,“在这之前,映秀的景点比较少,东村开园后,至少能让游客在映秀停留的时间增加2-3个小时。”  (本报记者 苗曦 蒋君芳 唐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