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三村扶贫行动”驻村干部扎根农村扫描
爱在乡村终无悔——资阳市“三村扶贫行动”驻村干部扎根农村扫描
经常蹲在田间地头,活跃在道路建设现场,无数次奔走在涉及扶贫项目的部门之间;听老百姓摆家长里短,同村民们打成一片……他们,就是我市5年来开展“三村扶贫行动”派出的300余名驻村干部,也是被老百姓认可熟知并依赖的外来“村里人”。
自2009年“三村扶贫行动”开展以来,300余名专职驻村干部扎进贫困村帮扶,全市累计帮扶了270个贫困村。
甩“泥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下村扶贫,如何迅速让群众接受、村干部认可,成为摆在驻村干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第一次开村组干部会,全村14个组长就有3个没来。”尴尬的场景,让驻村干部记忆犹新。为摆脱“作秀”、“镀金”嫌疑,迅速打开帮扶局面,驻村干部们从民生实事入手,动真情干实事,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行动表明融入村组的决心。
驻村干部吃住在村上,帮助群众打菜籽,进入田间找话“唠”;印制“便民服务卡”,标明服务内容,骑着单车进户送,逢人发;办低保、上户口、建新房……几桩事情下来,驻村干部们为村民们熟知并喜爱。
关系拉近了,下一步便是重塑群众信心,凝聚发展共识,彻底改变党员干部、村民“等、靠、要”的思想。
“必须要想办法破除宝坡村‘因循守旧’的观念,重树发展信心。”简阳市云龙镇宝坡村驻村干部走进农家,反复宣讲 “三村扶贫行动”的好机遇、好政策,组织村“两委”成员外出参观学习,不久,总投资近1400万元的《宝坡村三年扶贫发展规划》出炉,美丽宝坡的建设拉开了帷幕。
驻村干部们还协助村干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完善运行机制,开展党员活动日、民情诉求走访等活动,充分保证了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形成“制度管人、民主治村”的良好氛围。村干部们纷纷赞道,这些机关下来的年轻人,不但有想法,还能将想法落到实处。
当“串串”争取项目资金筑发展基石
山村要发展,必备的人、财、物资源少不了。群众筹资、部门帮扶显然力量有限,如何破解难题,驻村干部充分发挥熟悉政策、联系广泛、综合协调的优势,频繁跑动在涉及扶贫项目的部门、各类企业之间,为山村要项目、筹资金、引技术。
“有时跑部门、企业的次数多了,负责人看见我就头痛。”不少驻村干部戏谑道,自己常常挂着微笑上门,游说项目、拉赞助资金,感觉自己就像个“串串”,但能为村里“串”来资源,要来政策,感觉当“串串”也很有成就感。
——上成都争取省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向吊棺嘴村倾斜,成功将该村纳入第一批省扶贫新村连片开发补助项目。目前,吊棺嘴村已累计完成各类扶贫项目投资近700万。
——到市、县部门要项目,一次不行跑二次,二次不行跑三次,直到立项后才罢休。
——与乡、村领导一道向上争取资金,新建村“两委”办公场所,解决了没有村级阵地的状况。并向爱心企业“化缘”,建起了农家书屋、文化室、计生服务室,购置了崭新的办公桌椅板凳,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
驻村干部、帮扶部门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等各种项目,捆绑投向道路、水利、产业。5年多来,全市共向扶贫村投入资金10.4亿元,新改建通村通组道路1681公里、水利设施5200处,改造危房9300余户,启动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区7个,极大改善了扶贫村生产生活条件。
2013年5月,简阳市老龙乡土地坳村创新成立由帮扶单位与帮扶企业共同组建的“资检-空分帮扶基金”。基金的运作方式是,将各方资助的资金整合,用于帮扶对象购买种苗和家禽补贴,帮扶基金支付购买款的50%至75%,帮扶对象自身再支付剩余购买款项。等到种养植收到效益的时候,帮扶对象再将帮扶基金退回基金会,基金会再继续循环帮扶其他困难群众。创新帮扶模式极大刺激了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该村的大耳羊已由原来的不足100只发展到800余只,同时发展种植了7000余株脆红李苗木。
农村“空心化”严重,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很少、组织化程度低……为克服种种实际困难,驻村干部积极想办法,出“点子”,帮助山村发展产业。
立足扶贫村资源状况和基础条件,有针对性地培育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乡村旅游及其精深加工、配套服务等增收致富产业,努力做到每一个贫困村都有特色优势产业、每一户农户都有增收项目。
“扶贫先扶智”。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在扶贫村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户农户都有一个“明白人”,都能掌握一门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使扶贫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13年,资阳市173个扶贫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33元,增长15.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爱在山乡终无悔,情洒驻村不言苦。驻村干部们那一抹抹奔走在田间地头的身影,倒映在老百姓含笑的眼眸中,诠释了“为老百姓做事最幸福”的理念。资阳日报记者 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