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记者来我队采访“最美地质队员”候选人

30.04.2015  10:25

3月17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记者李萌来到地质大厦,专程采访一四一队“最美地质队员”候选人王文涛同志。

“寻访最美地质队员”活动由国土资源部指导,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主办,中央主流媒体作平台,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开展的一项评选活动。一四一队岩土公司总工程师王文涛同志30多年来一直忘我工作于水工环地质工作岗位,涉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岩土工程勘察、水利水电勘察、公路勘察以及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勘查、防治、工程设计、施工等诸多领域,主持和参与的项目超过百项。作为岩土公司总工程师他还对公司所有项目进行技术质量审核、指导。他同时兼任德阳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副大队长,参与了四川省2012年“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德阳分演练点的指挥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被推选为四川省“最美地质队员”候选人。

国土资源》李记者与王文涛同志进行了深入交谈,详细了解王文涛作为一个地质队员的工作和生活。李记者表示,通过这次采访,他更深入地了解了一四一队这支历史悠久的地质队伍,对一四一地质人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干劲和服务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表示由衷钦佩,他将认真撰稿,积极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一四一,了解一四一人,将地质人不畏艰苦、敢想敢干的伟大精神传播开来。
        据悉,李记者的采访报道已于4月17日在《国土资源》头版“寻访最美地质队员”专栏刊登。

 

采访文章:

自豪的漂泊不定

——记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地质队王文涛

来源:国土资源报

“我的QQ名就叫做漂泊不定。”王文涛告诉记者。他的语气中充满了一名地质队员特有的自豪感。

“漂泊不定”这四个字,既是王文涛对自己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深刻勾画出了他对地质行业发自内心的挚爱。

 

一家三代地质队员

出生在地质家庭的王文涛,从小就体会到了作为地质队员的父母的“漂泊不定”。从广元,到攀枝花,再到筠连,王文涛从小就随着父母的单位搬来搬去,连初中都换了两个学校。

“父亲长期在野外工作,很少回家。回家的时候,看到他身上带的地图,就非常感兴趣。长期下来,也对野外工作产生了向往。”王文涛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干地质产生了兴趣,这样的兴趣支撑着他长大后进入四川煤田地质局141地质队工作。而工作后,这样的兴趣也迅速转变成了热爱,支撑着他几十年来始终奋战在野外一线。

1983年参加工作的王文涛,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地质队工作,从技术员到岩土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三十多年来,始终忘我地奋战在野外一线,涉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岩土工程勘察、水利水电勘察、公路勘察以及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勘查、防治、工程设计、施工等诸多领域,主持和参与的项目超过百项。

尤其是在“5·12”汶川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8·3”鲁甸6.5级地震等重大灾害后,王文涛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不畏艰险,急灾区人民之所急,不分白天黑夜,奋战在灾区。

更让王文涛感到自豪的是,儿子考上了水土保持专业,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地质队员。

 

门板当船      堰塞湖挺进

与时间赛跑,是王文涛在工作中的常态。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王文涛随四川省煤田地质局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专家组的成员一起在第一时间进入重灾区什邡市。在灾区,王文涛一待就是四五个月,直到汛期结束才得以回家。

在这几个月中,王文涛经历了无数次危险,他对地震后第14天的经历印象深刻。

那天,王文涛和他的团队一行共4人一大早就出发了,他们到位于什邡的欢乐谷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途中一个堰塞湖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地灾应急排查万分火急,怎么办?

王文涛看到一个门板,立刻想到了主意。他们用门板做船,用铁铲做浆,小心翼翼地划过去。水流湍急,薄薄的木板随时可能翻,更危险的是,乱流还可能将他们卷入一个隧道,再也回不来,在加上余震不断,山上的石头随时滚下来,砸到附近,王文涛的心跳快到了嗓子眼。

直到晚上6点,才到达目的地。由于没有帐篷,晚上只有睡在吊脚楼上,由于地震,欢乐谷以前用于观赏的老虎和狮子也冲出了铁笼,跑到了自然界中,在漆黑的夜里,王文涛和他的同事只好打着手电筒聊天度过漫长的黑夜。

地震后,王文涛作为在绵茂公路的勘察中王文涛作为项目负责人,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1月,他带领项目组共完成多个路段的勘察报告。

绵茂公路的勘查,和震后地灾应急勘查一样充满危险,有时候甚至有迷路的危险。勘查基本是在山沟里进行的,沟里路上到处都是雪,走路一不小心就会被划倒。一次,王文涛带着他的团队,在一处地图上没有显示的沟里勘查,他清醒地意识到,必须抓紧时间赶路,否则,一旦不能在天黑前赶回驻地,就凶多吉少了。王文涛凭着感觉,找到一条路。为了赶时间,也顾不得鞋里进满了水,甚至裤腿已经全部浸湿,硬是在天黑前奔出山沟,安全赶回驻地。“当看到老乡的炊烟的时候,心中的石头才终于落地。”王文涛回忆。

凭借在抗震救灾中的优异表现,2008年6月,王文涛被评为四川省煤田地质局及一四一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8年10月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表彰。2009年1月又被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评为“四川省国土资源系统(地勘单位)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九十度的攀岩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后,受德阳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大队、云南省鲁甸抗震指挥中心的委托,王文涛作为该次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现场排查组长,于8月7日进入地震重灾区巧家县进行地质灾害排查工作。

为了搞清楚每一个灾害点的情况,作为一个年过50岁的老同志,他不论是攀悬崖峭壁,还是涉水过河都全力以赴。本次排查工作主要是针对巧家县炉房乡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炉房乡村与村之间最短距离30km,且多为泥泞道路,交通极其不便,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车辆无法到达,需徒步行走山路2-8个小时,

对鲁纳照泥石流的排查,则是王文涛毕生难忘的。鲁纳照是该乡最偏僻的一个山村,当地的乡干部都从没去过。为了搞清楚该乡的地质灾害隐患情况,王文涛毅然决定,一定要进去!于是带着两个年轻同事,和乡镇府的同志一起进去了。

说起当时的情景,王文涛记忆犹新:“那简直就是攀岩!”为了赶时间,王文涛选择的是一条当地的老百姓都很少走的路,陡峭的山路,经常遇到90度的陡坡,需要手脚并用,向上爬十几米。尽管已经年过五十,但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毅力。王文涛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排查组从上午8点出发,到晚上9点才赶回驻地,王文涛的这种敬业态度,使炉房乡政府和老百姓都感动不已。

 

技术全面      和新人打成一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地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地质队面临着市场的挑战。

煤田地质局的地质队,对煤矿的勘查非常专业,对于非煤矿的勘查,则是摸着石头过河。王文涛第一次接触非煤矿山的勘查,就遇到了难题。

业主要求配矿,而以前煤矿勘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要求。王文涛硬着头皮上,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第一次配矿就达到了31.99%。业主惊呆了,该矿种要求的标准是32%,从来没有哪个地勘队伍能达到如此接近的水平。那些专业配矿几十年的配矿员,比标准也总是差两三个百分点。

同事张冬说到王文涛对他的栽培,打开了话匣子。张冬大学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来到141地质队工作,可以说完全是地质行业的门外汉。

“我可以说是王总手把手带出来的,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张冬告诉记者。

经过七八年的学习,张冬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地质队员,很快就可以当上项目经理了。

        不止张冬,公司很多同事都知道,王文涛总是可以和新人打成一片,耐心、态度好,让整个公司。他在技术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对所审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均是耐心的进行讲解,同时还告诉同事们,哪个问题应该在哪本规范(手册)的哪个地方进行查阅,他把自己在多年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同事们,让他们能更快地独当一面。

 

白天跑市场      晚上审图纸

担任公司副经理后,王文涛在负责技术工作的同时,市场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于是,难得不出野外的时候,王文涛的工作就是另外一种状态:白天跑市场,晚上加班审图纸。由于同时担任两个公司的技术总工程师,这两个公司所有的技术问题都由他总负责,他晚上也要加班到很晚。

岩土公司经理杨光学告诉记者,王文涛有高血压,可是一直坚持带病工作,有时候身体不舒服坐不住,蹲在地上看资料。

“都是些小问题。”王文涛总是这么说,在他自己看来,身体还好得很,还是那么忘我地工作。

王文涛曾经有一个项目在西藏昌都,海拔5000多米。在一般人看来,在这个海拔上待个几天就已经是极限了。当记者问王文涛在那待了多久。王文涛轻描淡写地回答:“只待了一个月。”

这就是王文涛,和他挚爱的地质行业相比,所有的困难在他眼中,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