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进入拼爹时代

14.04.2014  12:50
核心提示:资本主义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人类社会未来会进入寡头时代,资本主义是一种携带自我毁灭基因的制度。

  □金旼旼

  最近,法国经济学家托马·皮克提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火了。这本近七百页的经济学巨著在学界和传媒领域引发大讨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认为本书是“今年,乃至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乃是因为它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样,发出了对资本主义未来的致命诅咒:资本主义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人类社会未来会进入寡头时代,资本主义是一种携带自我毁灭基因的制度。

  皮克提的核心观点是标榜自由竞争、崇拜个人奋斗的资本主义在21世纪正退化为19世纪的“承袭资本主义”(patrimonial capitalism),亦即富人承袭的财富主导整个经济,富豪寡头随之出现。

  这番看似偏激的判断听起来像是政治宣传,但其实是以严谨的学术分析为基础的。皮克提通过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贫富差距数据发现,几乎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都在扩大。

  以美国为例,1%最富有的人收入占全体国民收入的20%,中产阶级不断萎缩导致美国引以为傲的“梭子型”社会正在演变为金字塔形,美国富豪榜前十名里面有六人是财富继承人,美国名校里92%的学生都是来自收入高于中位数水平的较富裕家庭……

  整个美国社会正被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撕扯,穷者恒穷,富者愈富,在这种社会不满情绪下,皮克提的著作可谓来得正当其时。在2009年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抗议者打出的“我们都是99%”的旗号其实正是皮克提首创。

  虽然皮克提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其潜台词更为可怕:如果资本主义前景不妙,那么建立在资本主义之上的民主政治又会如何呢?在前苏联解体后,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福山曾喊出了“历史终结论”,认为人类对最佳政体的探索已经终结,民主是人类最好的政治制度。但福山判断的依据是二战以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在这个阶段,经济快速发展,贫富差距不断缩小,中产阶级持续壮大。

  而皮克提指出,二十世纪前八十年资本主义贫富差距的确是在下降,但他认为这是偶然因素造成的,比如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战争期间的重税政策等,这些偶然因素摧毁了富裕阶层。而一旦排除了这些偶然因素,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将暴露出来。随着富豪阶层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试图将经济利益转换为政治利益,因此民主政治有滑向寡头政治的风险。

  这番分析自然让美国左派老愤青克鲁格曼欣喜若狂,他在《纽约时报》专栏里写道:“巨大财富买得巨大政治影响。许多保守派生活在一个由智囊团和御用媒体组成的智力泡泡中……毫不意外的是,那些身在泡泡之中的人会本能地认为,对寡头有益就是对美国有益。”克鲁格曼认为,小布什执政期间对富豪减税等一系列措施正是寡头政治的表征。

  皮克提的新著切中时弊,但如此危言耸听的判断可信度又有多少呢?美国普利策将获得者、著名财经专栏作者史蒂芬·珀尔斯坦(Steven Pearlstein)的评语可谓公允:“皮克提对过去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显然比他对未来的预判更令人信服。”不管是皮克提也好,克鲁格曼也罢,经济学家在专业研究之外也难免会进行政治站队。

  出生在一个父母都参与过20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学运的家庭,皮克提一直以来都是法国左翼政党的支持者,他在2006年出任法国社会党总统竞选人塞格林·罗雅尔(就是现任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前女友)的经济顾问。这种旗帜鲜明的选边站队损害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中立立场,他为此丢掉了亲手创办的巴黎经济学院院长一职。

  皮克提认为,挽救资本主义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对富人加征重税,他甚至建议实施最高税率达80%的累进税。事实上,法国现任总统奥朗德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富人税对改善法国贫富差距的效果几乎微乎其微,反而导致大量富人外逃,工商阶层士气低落,法国经济的复苏程度远落后于德国。

  此外,皮克提巨著的另一个问题在于,贫富差距扩大究竟是资本主义的常态还是变态,其实也难有定论。皮克提认为,二十世纪前七十年贫富差距缩小属于变态,目前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才是常态。不过,老牌右派刊物《经济学人》则认为,目前由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是变态,未来资本主义将回归贫富差距缩小的常态。《经济学人》引述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发展史认为,新技术和新贸易方式在出现初期一定会扩大贫富差距,而随着技术普及和教育发展,贫富差距未来有望逐步缩小。

  经济学里的真理都是短命的,经济学家也绝非没有政治倾向的圣人。皮克提这本书的成功让人想起前两年另一本巨著《国家为何失败?》(Why Nations Fail)。在那本书里,两位美国顶级经济学家认为,民主和市场经济制度是决定国家贫困还是富有的决定性因素。虽然这两本大热的巨著学术分析框架完全不同,但结论和政治倾向却是针尖对麦芒。这也提醒读书人,对待任何著作,不管其作者有多大牌,都需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