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小农水”有了“大名声”

21.05.2014  11:16

     近日,在高楼镇清凉、鹤林村,新修的蓄水池波光粼粼,蜿蜒的水渠带着淙淙溪泉的穿梭田间,通达四面八方的机耕道、全民道环绕山间,田间农民播种水稻的一派繁忙但确欢声笑语景象映入眼帘。往日旱山村,今天鱼米乡,小农水项目的实施切实给高楼镇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这水利工程真是好,从今以后再也不愁粮食丰收了。”饱受缺水之苦的清凉村徐大娘笑呵呵地告诉笔者。
    据了解,清凉村有耕地面积近3000亩,主要以水稻、油菜等粮食作物生产为主,而该村仅有的几口山坪塘就有一半多以上因年久失修,蓄不住水,塘渠不配套,大多属“聋子塘”,由于缺水严重制约着全村农业增产、增收。去年,通过竞争立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落户清凉村,新建蓄水池16口,整治山坪塘5座,新建渠道4.49km,整治渠道4.95km,整治泵站1处,新增灌溉面积1500亩。
    村支书钟银太说,“小农水”项目的实施,不仅让全村的“望天田”旱涝保收,而且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人均增收可达450元左右,希望国家多投入这样的惠农项目。
    为化解农村群众最后一公里用水难题,资中县水务局全局上下坚持以服务县域经济为宗旨,以“大兴水利、服务民生”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治水、保水、亲水、兴水”的水利发展主题,狠抓小农水建设。为全力确保工程质量,顺利推进项目建设,大力推行“一事一议”制度,在项目区的20个村委会实行项目工程一事一议制度,以村委会为项目主体,大力实施“民办公助,先改后建,先建后补”的方式和投资机制。充分调动村、组群众开展小农水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积极宣传报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典型经验和工程进度,使项目区群众了解项目、参与项目、主动配合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政府引导、村(组)组织、部门督导、村民代表监督、群众直接参与的建设管理制度,并抽派专人做好各项目村工程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工作,坚持施工工序和质量标准不放松。
    随着的“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扩大经济作物尤其是高产优质农产品的产出,优化了种植业结构,促进农副产品的收购、销售、加工、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和集体的收入。采用经济效益较高的综合节水灌溉模式,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节水意识,节省的部分水源可转向城镇供水和工业用水,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于加快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合理的利用了水资源,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通过实行合理灌溉,改善水土条件,使灌区水土资源得到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转向良性循环。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项目区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已尝到小农水实惠的鹤林村村主任韩小勇的一席话反映了这种反差的原因所在。“以前遇到这种大天干,最少也有三成水稻无法播种。今年则明显不同,项目建成后效果非常明显,因无水不能播种面积不到5%,多在高边远区域。这主要得益于水源有保证,中小型水库和山塘经过除险加固蓄水保灌能力大幅提高,干渠没了梗阻,清淤、水毁修复及时。最重要的是打通了毛细血管,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最闹心的问题,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左弯右拐宽窄绵长的斗、农、毛渠好似一条条毛细血管全部被纵横拉直、水泥硬化,形成了高效的田间灌排水网体系。从干渠分水口到田间,跑、冒、滴、漏没有了,放水周期缩短一半,不用守夜放水、消除抢水争水现象。
    通过小农水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改变了靠天吃饭、 “十年九旱”的困局,小农水在农村群众心目中名气大增。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  
全国首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在成都挂牌成立 并面向全国发布课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都重点抓好公园水利厅
我省结束防汛应急响应
    根据金沙江堰塞湖险情变化,水利厅
金沙江干流发生山体滑坡壅塞河道(续报八)
    14日10时,堰塞湖水位较最高值下降超30米,坝前水深约25米,蓄水量约0.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