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为文物古建筑加装消防“安全网”

05.03.2014  21:17

四川日报网(许滨 钟艳华 记者 陈松) 内江市资中县是川渝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资中境内,共有融合文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观光等特点于一体的的古城镇两处,全国、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处。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中,资中县多部门合作,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多种力量消防队伍、开展多样化消防宣传等方面入手,多条腿“走路”,为全县文物古建筑加装上消防“安全网”,探索出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新路子,有效避免文物古建筑重特大火灾发生。

多部门“问诊”把脉古建筑消防安全

今年以来,全国相继发生了数起影响大、损失惨重的文物古城、古建筑火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文化财产损失。为了避免类似火灾事故发生,今年3月,资中县消防部门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二次“清剿火患”战役,联合当地文保、旅游等单位,在全县开展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大体检”专项行动,通过集中“问诊”全县文物古建筑,为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病患”文物古建筑出开具“治病”良方。

此次专项行动共涉及到文物古建筑22处,行动中检查人员对文物古建筑用火用电、香火炉设置、消防器材配备、疏散通道等进行了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检查组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相关单位进行整改。此外,检查组还从文物构成、隐患特点、整改措施等方面对全县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向县政府提交了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整治报告,从政府层面争取对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整治政策和资金支持。

多举措发力提升古建筑火灾风险抗御力

资中县文物古建筑的分散性提高了此类火灾事故扑救难度。”资中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许滨介绍,资中全县面积1734平方千米,下辖33个乡镇,挂牌命名的全国、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遍布全县,而公安现役消防力量的短缺严重制约着文物古建筑火灾扑救。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资中县消防部门提前县委、县政府在文物古建筑密集或离城区较远的乡镇设立专职消防队,弥补现役救援力量的不足。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资中县在重龙镇和铁佛镇两大古镇分别建立了一支政府专职消防队,并先后投入18余万元征招了20名专职消防队员,每支政府专职消防队配备了一台消防车、一辆消防摩托车、一台手台机动泵和10具灭火器。

两个政府专职消防队的建立,极大地补充了资中县现役消防救援力量,全县消防实现了“1个公安现役消防队+2个政府专职消防队”的布局。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地区灭火救援器材不足的难题,去年年底,资中县划拨30余万元专项资金,统一采购了8辆轻型消防摩托车。这8车消防摩托车被配发到全县8个经济重点乡镇、历史文化名镇。在每辆消防摩托车上配有灭火器、机动抽水泵、水带、水枪、警报器、吸水管等器材。

与此同时,资中县还不断加强文物古建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消防器材配备。在城乡改造中,资中县在重龙镇设置市政消火栓71个,在罗泉镇设置市政消火栓12个。消防基础设施的完善有效解决了消防取水问题。

资中县还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立足实际,配置必要的灭火器、消防沙、水缸、水桶等器材。资中县要求有市政给水的文物古建筑单位应安装消火栓给水管网,没有市镇给水的文物古建筑单位应修建消防水池、配置消防手抬泵等设施,以提高火灾的预警和处置能力。

将管理工作制度化,是资中县有效管理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手段。为此,资中县联合治安、旅游、文物等部门制定出台了《资中县古建筑文物管理实施办法》。在该《办法》中,资中县明确了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职责,制定了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巡查、检查机制,确保该县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有人抓,能抓到实处。

多样化宣传将安全理念植入人心

火灾发生后,不如身上着火千万不能跑,要尽量先把衣服脱掉,浸入水中或用脚踩灭;如果来不及脱衣服,也可以卧倒在地上,把身上的火苗压灭。”3月5日,在资中县宁国寺,消防官兵一边示范一边为寺庙内僧人和居士讲解火场逃生自救方法。这是资中县消防部门组织开展的消防宣传进寺庙活动缩影。

消防宣传是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的基础性工作,消防宣传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防工作的成效。”资中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许滨介绍。资中县坚持文物古建筑单位消防宣传工作常态化,在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宣传进寺庙活动基础上,资中县消防部门将文物古建筑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负责人纳入全年消防培训,从2014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县文物古建筑单位安保人员、管理人员和导游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切实提高文物古建筑单位火灾防控水平。

资中县消防部门还制作了精美的消防宣传挂图、编印了寺庙消防安全手册、火灾隐患提示卡等宣传资料,免费向文物古建筑单位发放。

资中县多样化的宣传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学习消防知识、掌握消防技能已成为资中县文物古建筑单位从业人员和僧众的一项基本功课。从 2012年至今,资中县境内没有发生一起文物古建筑火灾,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川南特色的资中文化瑰宝得以完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