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利民小学 写入中国年鉴

10.03.2016  09:14

利民小学的学生们正在上课

利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照片墙

利民小学是全国唯一一所民办平民教育学校,为当代留守儿童教育提供了典范

3月7日,201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寄到了内江市资中县鱼溪镇利民小学,这本年鉴里,利民小学也被记录在册,这让学校师生们激动不已。据了解,利民小学是全国唯一 一所民办平民教育学校,学生包含了留守儿童、残障儿童以及少数民族的学生。利民小学为当代留守儿童教育提供了典范,这也成为利民小学被写入年鉴的最根本原因。

偶然的际遇利民小学拿到通行证

说起利民小学被写入年鉴的事情,利民小学校长陈平感慨颇多。年鉴一直以来都是由新华社主办,2004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平受邀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新华社主办的一个会议。会议结束后,新华社分管教育板块的领导找到了陈平。“当时他就跟我说,利民小学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做得非常好。”

利民小学前身是一所幼儿园,1995年正式成为利民小学,经过20年的发展,从一个只有十多个学生的小学堂,变成如今拥有师生员工1300余人的乡镇小学。据了解,在这1300余人中,有留守儿童1000人,残疾生32人,孤儿4人,少数民族学生21人,来自汶川、云南、重庆、新疆、贵州、吉林等地的留守学生21人。这一点,也成为利民小学载入中国年鉴的通行证。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中写道:“随着村小的撤并,学生就近入学成了很大的问题,鱼溪利民小学的区位弥补了这一缺陷,解决了该地区学生就近入学难问题,利民小学覆盖人口25000多人,因当地农民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85%以上。”

为圆读书梦建筑商人开办学堂

谈到创办利民小学的初衷,陈平笑着说:当初吃了文凭低的亏,不能让家乡的孩子走我的老路,一定要让他们多读书,改变自己的人生。在创办小学之前,陈平是一个建筑商,后来参军入伍,遇到大裁军,陈平回到家乡。“家乡那么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孩子都没人教育,何不办个学校,让孩子们有读书的机会。”回忆当初办学的岁月,陈平很感谢妻子的支持和帮助。

一番合计,两人办了个幼儿园,陈平妻子担任老师。最初入学时只有10余个学生,第二年开学时,就有100多个学生前来报名。教室装不下了,陈平就准备扩建学校。促使陈平最终决定将幼儿园扩建称小学,是一起交通事故。

上世纪90年代时,老成渝路经过资中县鱼溪镇,周边学生要去附近的公办学校上学,必须要穿过成渝路才行,这条路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有一天一个学生从成渝路上经过,被一辆过路的车辆撞了,现场很惨烈,还没送到医院就不行了,孩子的爷爷就哭着跑来找到我,希望我能接收附近的学生读书,不要让他们穿过成渝路上学。”陈平当即下定决心,把幼儿园扩建,办成兼幼儿园和小学为一体的学校。

办学路坎坷圆梦学堂一度面临关闭

1995年,陈平将幼儿园扩建,更名为利民小学,当年9月1日对外招生。

2006年春季,我国开始实行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考虑到学校以留守儿童为主,陈平决定和公立学校一样,免收学杂费。没有收入来源,学校的各项开支就像一个无底洞。陈平之前做建筑生意赚的200多万元全部投入,依然负债累累。最让陈平感到绝望的是,没钱发工资,许多老师选择离开,利民小学面临着关闭的危机。为此,妻子和陈平经常发生争吵。

无奈之下,陈平一边管理学校,一边做生意赚钱维持学校的运行。一次偶然的机会,资中县一名教师听说了陈平的事情,就提出民办学校是否能够获得公共财政的支持呢?然而,那时许多人对民办学校并不看好,陈平到处奔走呼号时,曾被人当做疯子看待。

随后的几年里,除了政府和许多部门的资金支持以外,社会各界在得知利民小学的情况后,也进行各方面支持,连国外的爱心人士都纷纷帮助利民小学发展。留守儿童增多,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部分留守儿童因为长期得不到关爱,成了问题儿童,这就需要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教育方式了。

尽管经历了20年的坎坷,陈平依旧初心不改。如今,利民小学有1200余名学生,更多的学生想要进来读书,陈平准备继续扩建教学楼,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有就近入学的机会。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石代强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