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自贸区一样建一个军民融合试验区
□本报记者 陈岩 梁现瑞
“能否模仿上海自贸区,在绵阳建设一个军民融合试验区?”全国工商联经济部部长谭林的畅想,在10月17日举行的全国工商联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专家组赴四川调研座谈会上得到热切的回应。
模仿自贸区,不是形式上的拷贝,而是理念上的借鉴。全军装备采购管理专家咨询组副组长张源认为,军民融合涉及多方利益,如果可以探索一批政策、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试点,并在绵阳这个军民融合“重镇”集中,或许会有乘数效应。
那么对于地方经济来说,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体制融合在地方设军代局统筹军需信息
中央设立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包含了国防科工局在内的17个成员单位。与会者发问,能否在小组中加入军方单位作为常设机构,对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进行顶层规划。
地方上遇到的问题则更具体。凯路威公司副总经理余芳表示,自家的产品技术极具竞争力,“参军”意愿也强,但是对法规、军队需求一无所知,收集信息的过程也困难重重。“能否改驻企军代表为驻地军代局?”绵阳市委副书记张锦明建议,各军目前在绵阳有30多位军代表,可以考虑把分散在企业的军代表集中起来建立一个军代局。通过这样一个机构,一方面就地、就近对企业进行“参军”资质确认,另一方面可统一释放军方的采购信息。规划融合邀军方参与地方“十三五”规划
军民融合向前发展,要有共建共享的机制。
九洲集团总经理助理段家刚表示,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都明确了军民融合是发展大方向,但要实现政策落地,需要让双方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科技城目前有军民融合企业近300家,产业覆盖多个专业领域,年产值超过千亿元,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军民融合企业已成为绵阳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绵阳是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中长期规划也应是军地双方共同编制的。”张锦明建议,能否以即将编制的“十三五”规划为切入口,给未来铺路。
在此基础上,围绕“十三五”规划制定的财税等支持政策体系,将为军民融合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教育融合合作培养军地共用人才
军民融合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协同创新,协同创新需要军民协同育人。
“在绵阳,我们可以依托九院等军工单位成立一所军民融合大学。”张锦明建议,军队院校中一些非涉密的军事专业,可以与地方合作培养。
与此同时,绵阳的14个高等院校可以共同构建人才共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培养军地共用人才。而聚集在绵阳的军工企业中,恰好蕴含着可观的师资力量。
军民融合逐渐成为一个大课题,该领域有很多独特的新问题,比如在“民参军”和“军转民”过程中急需管理人才,此类特种人才的培育可以成为军民融合大学的特点。
二炮北京军代表局副总工程师杜茂荣认为,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双向的,军方尤其需要大型国防工业企业管理人才,而军工系统的科技专家则能帮助地方科技人才的培养。
原标题: 像自贸区一样建一个军民融合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