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额度能否适当上调?成都公积金贷款新政已备好方案

14.05.2018  16:55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文强)5月11日,记者在成都公积金中心举办的“中心大讲堂”上看到,该中心班子成员与部分中层干部分享交流近期“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时,对问题不回避、提建议不留情、讲事实不隐晦。

  不仅如此,5月4日,四川在线记者在采访中时逢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黄勤、副主任杨平带领的调查组一行,在位于高新区的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与部分员工代表以及处于创业期的职工代表进行“直面碰撞”。

  公积金服务的改善不能仅停留在“大厅”,如何充分发挥制度应有功效?如何助力新市民安居圆梦?截止记者发稿时,成都住房公积金中心委派的40多个调研员,在成都市范围内进行了“一对一”的访问,收集了2000多组有效样本。

  如何将“”上经验提炼为“”上对策?

  “在研究如何将新市民等更多人纳入公积金制度保障的时候,却不能忽略部分缴存职工因政策不与时俱进、工作流程不优化、工作不细致等被拒绝在商品房公积金贷款门外的问题。”这是5月11日,在成都公积金中心举办“中心大讲堂”上,郫都管理部聂荣梅讨论交流时直击问题核心。

  第二分中心谭昕说,分中心辖内是双创人员和新市民群体聚集的热点,也是制度创新落地执行的发力点,在加大与各类人群调研的同时,必须建立跟踪台账,以此为依据提升服务水平,挖掘潜在资源。

  黄勤主任在交流时说,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保障均衡性、政策普惠性、机制公平性“三大缺陷”,已经成为国家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制度短板。未来要下决心解决好非公群体制度覆盖差、多数人的低存损失支持少数人低贷福利等深层次问题。

  交流现场,大家围绕推进公积金制度改革创新、加快全国公积金行业领先中心建设目标,分别就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创新、服务水平提升、风险防控、业务流程优化、资金运营、信息支撑等问题展开讨论。

  “如何把‘点’上经验提炼为‘面’上对策,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实践成果?”黄勤说,持续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要进一步理解活动意义;进一步把握活动基调;进一步掌握活动节奏;进一步抓好统筹结合。

  期待差异化 公积金缴存能否有选择权?

  “公积金缴存过程中,每个单位都实行一个缴存比例,这不符合企业和职工实际,为什么缴存单位和职工个人没有选择权?”5月4日,在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7楼会议室,该公司住房公积金业务协管员胡丹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缴存?

  “我是之前在北京工作,当时也缴存了住房公积金,现在到成都来创业,正在成立公司,想在成都重新缴存住房公积金,但是不知道有什么途径?”在成都创业的庞凌子说:“未来公司如果成立了,为了吸引人才,可否给重要岗位上的人员多缴存住房公积金?

  “公司少数缴存年限较长的职工,由于已经没有住房消费需求,导致这笔资产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不能提取,更不能产生其他的收益,他们经常会抱怨。可否对公积金的低利率缴存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偿?”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薪酬经理底小涵说。

  政策与市场脱节 贷款额度能否适当上调?

  “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对于需要买房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目前单身职工最高贷款额度只有40万,确实太低。”底小涵说:“青年人正处于创业期,不买房担心未来价格更高,而公积金贷款额度较低,只能选择商业贷款。公积金中心可否开通自主‘组合贷’?这样既方便了职工又会有增值收益,因此也能引起更多市民对公积金的关注。

  在场的其他职工代表一致认为,成都目前执行的公积金贷款额度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他们来说,住房公积金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个问题是目前投诉较多的热点之一。”黄勤说:“公积金中心已就实施贷款新政准备好方案,近期会提交成都住房公积金管委会审议。

  “之前我去买房子时,开发商以项目不支持公积金贷为由拒绝。”王济鑫说。

  “遇到这种事情,你马上举报,我们来处理”,黄勤说,“为了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公积金中心去年就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并约谈了40余家开发企业,拒不纠正的企业下一步将公开曝光并联合房管部门进行处罚”。

  职工办理公积金业务,可否不到业务大厅去?

  能否将公积金业务窗口的一些职能下沉到职工单位的财务窗口?

  公积金业务的办理可否采用小程序?

  能否将公积金的利好宣传力度加大一些,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的生活、工作习惯进行有效的推广?

  长期缴存但未使用公积金的人能否增加一些补偿?

  在腾讯(成都)公司的会议室,虽然已到午饭时间,但大家仍在进行激烈的“脑力碰撞”……

  黄勤告诉四川在线记者,公积金中心深入开展“大调研”,目的就是要将“大学习、大讨论”与市民特别是新市民对公积金制度的新期待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公积金制度政策构想,使成都市的公积金制度更好地呼应住房民生诉求,强化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持,最终形成制度实践的民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