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核心,以“爱”为起点,为学子插上成才之双翼——专访我校数学系61级校友、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创办人蒲邦顺

14.05.2015  18:58

              【编者按】在四川师范大学建校69周年到来前夕,校友会工作人员陆续对部分优秀校友开展了专访,让我们一同感受校友们的奋斗历程,重温他们求学时的美好时光,一同迎接母校建校69周年。

 
蒲邦顺近照

              蒲邦顺 ,1942年生,汉族,四川省南充人,1965年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主要任教)至1982年。1985年由四川省蓬安周口中学调贵州六枝矿务局一中任教。1989年应聘贵阳白云二中任副校长。1993年创办兴农中学任校长至今。蒲邦顺多次被评为“贵阳市各界人士为‘四化’、为‘两个文明’建设、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贵州省优秀教师”、“民进全国先进会员和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进京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的接见;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赴京受到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的接见,先后接受《人民日报》等28家媒体的采访。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管专家”称号;被评为“贵州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称号、“2010年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感动贵阳教育十大人物”。2002年当选贵阳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03年任贵州省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民办教育学会副会长至今。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创办于1993年,它的创建者是我校数学系61级校友蒲邦顺。学校创立之初,仅有36名学生,6名代课老师,用农房作校舍,条件十分简陋,经过22年的奋斗拼搏,兴农中学已发展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长的民办全封闭寄宿制中学之一,拥有校园面积近200亩,校舍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在校生6000人,123个教学班,教职员工600多人。高考屡创辉煌,并于2005年经省教育部门批准成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学校连年被国家教育部门、贵州省、贵阳市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多次被评为“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学校”、“五好学校”、“先进民办学校”。

              《中国教育报》曾整版报道兴农中学创办起步、积极探索、迅速发展的过程,详细介绍了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农”为核心,面向农村生源,公开为农民子弟服务,实施从农村打开缺口的战略,是一所以“农”为核心的优质民办学校,点燃了更多农村孩子心中的希望;以“中等生”为主体,通过“优差相帮、贫富互济”为内驱力促进生生良性互动,实现学校“内部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以“爱”作为教育的起点,为学子插上“做人”与“成才”之双翼,以学生为出发点,全方位服务于学生,为全体教师提供免费伙食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轮流与学生共同进餐,增进师生感情;只要有10个学生以上的县份,不论多远,家长会都要尽量开到县上去;学生生病住院,班主任必须到医院,校领导一定要去看望;首创“高中预科班”,使初中毕业的孩子能上高中,给社会减少隐患;“我们需要的是爱学生的老师,而不是对学生没有丝毫感情的知识贩子”,学校实行教师优化组合,酬薪优化分配,不以职称分高下,只凭德能论优劣,保证师资质量……

              经过兴农人不懈的努力,2000年前,为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了340多名学生。2000年有高中毕业生以来,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二本以上学生近8000人,其中重点院校近3000人。近5年来,二本以上升学率达25%左右。连年有考入北大、清华、浙大、复旦等院校的学生。

              近日,蒲邦顺校友返回母校,校友会工作人员和他聊起了他的办学思路与理念。

              记者:蒲校长您好,我们知道兴农中学提倡爱的教育。通过此举主要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蒲邦顺: 我认为不要把学校看得高高在上,学校的教育要从高高在上的位置走到为教育的消费者服务的位置上来,所以兴农中学的治校方针为“服务让家长省心,教育让学生安心,管理让家长放心,质量让家长信任”。把服务放到第一位,为家长服务、学生服务,然后是有效的教育,科学严格的管理,在这三者的作用之下最后来追求较好的质量。过去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把教育看做是你在求我,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服务。我们实际上是在经营一所学校,要说办也行,要养活这么多老师,维持学校的运转,就要把服务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如果服务不好,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来读书,学校就“形同虚设”;第二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和任务是教育人,但这教育必须是有效的教育,不能是空头的教育,教育要有收效,是针对学生这个对象进行科学的管理,而不是一味的严格。严格和科学的界限是把学生管理好。学校已创办二十多年,这么大的学校没出任何事故,服务、教育、管理这三者都能保证了,最后再追求质量。教育质量它是一种结果,和这三者是一种因果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教育部、《中国教育报》等机构和媒体给予我们很多关注,他们也在研究我们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很多人觉得很奇怪,这个蒲校长成功创办了这么大,这么好的学校,而那些拥有三千万、甚至三个亿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却把学校办垮了,原因何在?有的人甚至还认为创办一所学校太容易,其实要办好一所学校,如何经营起到了关键作用。

              记者:蒲校长,最初创业时,条件艰苦,是什么促使您产生了自己创办一所学校的念头?在办学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是如何克服的?

              蒲邦顺: 我以前是一所公办学校的校长,我既然把公办学校的校长职务辞了,敢出来做肯定是破釜沉舟了,那时我已经52岁了,我认为我绝对能把它办好,所以,遇见再难的事也没想过放弃。“兴农”调动了我所有的激情,特别是老师的激情,教学是双方面的,学生努力,老师用功,就可以教好。当时我找了几个年轻人我们一起出来打拼,很快打出了名声,一步步走到今天。

              最大困难是经济问题,物质条件问题,最初创立时只有三千元,我想说不是老百姓不热爱教育,我们一旦叫他热爱了,情况就不一样了,在老百姓的支持下,学校现在修得非常漂亮,省、市领导参观后都非常惊奇,我公开说这个学校不是我的私有财产,是家长的血汗钱凑起来的学校,学校应该属于人民,我现在抱着这个思想:现在我已经70多岁了,仍然想着怎样做大,做强,为更多的学生服务。

              教育部研究兴农中学为什么发展,它是凭什么理念,什么方法发展起来的?我最大的体会是:民间对教育有迫切的需求,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去满足它,先进的办学思想催促着我们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找准了教育需求的市场。

              在贵州、国内外有不少人都认为“兴农”是个传奇,教育部包括美国代表团前后两次到我们学校考察,他们不理解“兴农”是从何开始的?实际上最简单的道理是我们的教育要被老百姓热爱。老百姓的认同与支持非常重要,民间集聚了很多财富,关键是他是否愿意拿出来投资,这取决于这投资是否具有价值。家长们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我们就要对他们负责,比如对食品安全的考虑,全校师生每天要吃3500斤肉,4000多斤米,一点也不能有闪失。您去参观我们学校就会知道,兴农的规模日益扩大,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并不是我,我也没有多少钱,大都是学费,无非就是我没有把这些钱据为己有,而是用这些资金来不断扩建学校,不断发展,为大家服务。

              记者:兴农中学以“中等生”为主体,通过“优差相帮、贫富互济”为内驱力促进生生良性互动,您为何会瞄准“中等生”这一群体来开展教育,此举有何成效?

              蒲邦顺: 其实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考虑高分和升学率,只注重尖子生的培养,因为社会的结构主要是由中等生构成的,国家的稳定也要靠中间部分。“中等生”群体,因为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的原因,就差一点,这不是他的过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想读书了,想努力了,如果我们不提供这种机会,他有可能会怨恨社会,埋怨家庭,埋怨老师,埋怨学校。我们把他教育好是家长的迫切愿望,这部分学生一旦找到一个不歧视他、关爱他,能够想尽办法让他提高的地方,他一定会全力以赴去学习,这就是我的理念。这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实际上最支持学校的发展,对学校最有感情,他们千方百计配合学校,想共同把孩子教育好,所以“中等生”才是学校内部的最深层的力量。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兴农中学在实践中体会到我们之所以有今天,日子过得这么好,学校建设这么好,不是我蒲邦顺的功劳,是老百姓在支持着学校。

              记者:蒲校长,学校从最开始的一个农家小院,现在发展成为拥有校园近 200 亩,校舍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米的学校,被贵州省教育部门誉为全省民办学校的一面旗帜,年年都有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您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呢?

              蒲邦顺: 下一个目标是进一步把办学理念系统化,探索究竟用什么办法能最快、最好地教好中等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想只关注尖子生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教育不能背离人性的本质,不能没有对中等生、差生的关爱。这部分中等生,他们一旦明白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体系,明白学校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对学校是非常感恩的。我们老师从实践中体会到,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的支持,我们才会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所以大家都在想办法探寻着我们怎么能把学生们教得更好。现在我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管理教育好老师。让老师们明白他该如何善待这些学生。我始终坚信,我们挽救了一个学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这个意义是非常深刻的。有些老师认定某一类型的学生一定不会成才,这是错误的,我自己也不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果当时老师抛弃我,我就没有今天。所以围绕这方面教育是我们的重点,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现在学校在贵州发展很好,《中国教育报》在2014年9月27日以专版报道了学校的发展,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我们这一思想。

              记者:母校建校 69 周年即将来临,您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 61 级的学生,在求学阶段有哪些事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什么话想对母校说的?

              蒲邦顺: 母校它给我留下的是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一个人的大学时光是最宝贵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多都在大学阶段塑造完成,母校对我的影响深远,让我萌生最初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毕业后我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像我这种敢于在五十多岁辞职出来自己成立一所民办学校,白手起家的很少见,也体现了我对教育的热爱。

              我希望母校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教师,更多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教师,没有教育,我们的后代就成了废品,教育的不合格会造成我们教育的产品——学生的不合格,它会给社会带来很多隐患,我对此有深刻体会。我们招的中等生、差等生,经过正确教育后,变得非常可爱,这是教育的可贵之处。一个学生特别是一个中差生,只有当他在学校的教育和个人努力下,成人成才,融入社会后,他才不会去埋怨过去造成他差的原因,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所以我们的国家必须重视教育。

              我放弃了很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倾注在学生身上,我想兴农中学之所以引起教育部的关注,大概让他们看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教无类,在培养清华、北大毕业的尖子生的同时,还应该重视中等生和差生的培养和教育,国家的建设发展也同样需要他们。

              蒲邦顺校长已年逾古稀,但记者在与他接触交谈中,丝毫感觉不出他的苍老与无力,他侃侃而谈,思路缜密,像是一块久经沉淀的温玉,折射出并不刺眼的光芒,但句句真言撞击着你的内心。采访时间不长,他还要为兴农中学的工作奔走,在接受采访过程中,甚至被找他的电话打断,可见其工作的繁忙。采访末,他一再询问母校明年70周年校庆相关事宜,表示他一定返回母校,为母校做一些事。

              学子的诚挚心意,怎能拒绝?学子们一定会回来看您,向您汇报佳绩,亲爱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