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双语”民警杨家发:扎根基层25年如一日

17.05.2014  17:40

贵阳民警杨家发正在接待民众。

贵阳民警杨家发街头巡逻与民众交流。

中新网贵阳5月17日电 题:贵阳“双语”民警杨家发:扎根基层25年如一日只为守乡为民

记者 张伟

远离城市的喧嚣,他固守清贫守护净土一方;

他用青春书写维护社会稳定的华美篇章,任岁月雕琢逐渐沧桑的面庞;任风雨飘摇,四季更替,巡逻的脚步依然坚毅;任岁月如梭,沧桑变换,服务的心依旧给力。

他是正能量的源泉,山区警察的真实写照,亦是花溪警察的骄傲。

他叫杨家发,贵阳市花溪区高坡派出所一名普通的民警,1989年参加公安工作。25年来,他固守在高坡那片“30岁以上的百姓只会说苗语”的偏远地方上,用汉语和苗语为那20897名群众办身份证、调解纠纷,维护120平方公里,19个行政村,121个村民组,87个自然寨的平安。

老杨,是高坡乡百姓对杨家发的尊称,一是他年龄大,二是他资格老,老杨一出面,群众心中就有底,事情解决起来就顺多了。

数十年如一日 只为民众安居乐业

如今,50岁的杨家发浑身关节都变形了,双手伸出来,关节处明显肿大。脚踝关节等处,天气一变化,疼痛难受,杨家发无奈的开玩笑说,天气一变就痛,这比天气预报还要准。懂的人都知道,杨家发有严重的风湿,这和他长期生活工作的性质、环境有关。

高坡乡是贵阳花溪最偏远的少数名族乡镇之一,因“地高”而得名,全乡以苗族为主。三伏天在高坡睡觉你得盖床棉被,然而湿气总是让你感觉被子能拧出水来。老杨是土生土长的高坡苗族人,1989年,当兵退伍后被安排到乡派出所工作。到高坡派出所工作那年,派出所没有一辆像样的摩托车,没有一顿像样的饭菜,没有一间不漏风的办公室,当时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生活自家动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老杨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来,派出所的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老杨依然坚守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二十多年来,老杨日以继夜地奔波劳碌,长期骑乘摩托车爬坡上坎,加上高坡恶劣的气候,导致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近几年病情日益严重,虽经多次治疗仍不见好转,双手逐渐变得畸形,长期浮肿无力,发病时更加疼痛难忍,机动车的方向盘都无力握稳。现在,杨家发每个月领到的工资,至少要扣除800元左右,作为治疗风湿的费用。

老杨是辖区群众对杨家发的称呼,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亲切。老杨是责任区民警,二十多年来与辖区老百姓打成了一片,下村时很多村民都要拉他进家喝茶吃饭。在贫困的苗乡,老百姓家中没有好茶饭。一杯粗茶、一碗白饭却是他们在心间对老杨的认可与情谊。老杨管辖的龙云村,离派出所20多公里,路远难行,群众来趟派出所很难,老杨就尽量下到村里帮大家办事。比如将办好的身份证按时送到村民手中,看似简单的一个工作,老杨先得骑几十分钟车,再走几十分钟路到村民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稀泥巴,把一张张崭新的身份证送到群众家中。

这一送就是20多年……

杨家发说,现在派出所条件已经很好了,二十多年前要到贵阳市城区办事,他早上八点出发,步行到孟关已是中午,在孟关花几角钱吃碗面后继续赶路,傍晚能走到二戈寨,在二戈寨找个地方住,第二天一早才能到城里面。“现在有车坐,有不漏雨的房子住,算安逸喽”,别看杨家发平时话不多,作为派出所最年长的老大哥,会时不时给派出所的弟兄伙些摆点过去的故事,也算是忆苦思甜。

杨家发对工作一丝不苟,生活上却很拙朴,除了警服,身上穿的基本上就是哪一两套衣服,看上去显得几分的突兀。谁不愿衣着光鲜、体体面面?只是,老杨一家人的生活基本靠他那每月不到4000的工资,每月除了生活费、药钱,其他开销剩不了。而就是这4000元,每月还得预留一点去赡养辖区内两个如今已经80多岁的老人。

赡养老人20年不含糊

时间前移到20年前的1994年,因为和别的群众在界定山林归属时,高坡乡五寨村的村民将其他地方的村民打死,追究法律责任的时候,村民田维华的儿子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人是我抓的,”回忆起20年前的事情,杨家发记忆犹新,当时田维华已经65岁,女儿已经远嫁他乡,唯一的儿子又被判刑,田维华和妻子很无助。

没有老杨,我爸爸妈妈早就不在了,”去年,因为表现好,田维华的儿子提前释放,如今,田维华的儿子经杨家发介绍,到附近一机械厂上班,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每每提到这些,田维华老人的眼睛里面总是泪水,85岁的老人无法用语言感谢杨家发这20年来的照顾。

20年前,杨家发对田维华承诺:“你放心,如实交代了案情,你的父母交给我照顾,我会像自己爹妈一样对他们。”这不是一句空话,风里来、雨里走,20年没有间断,杨家发扛起了赡养二老的责任。杨家发做的事情,在乡亲们看来,就是一个儿子对父母做的,他每次到田维华家中,都会帮老人砍碎才从山中挖来的中药,好让两老将中药背到甲定集市售卖补贴家用。两老有个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很快就送药来,平时给老人送油盐等生活用品,逢年过节为送点钱,买点好吃的。他甚至忽略过自己的双亲,却对这两老无半点疏忽。

风吹吹大坡,有事找大哥

基层工作是很具体的,据不完全统计,25年来,扎根基层的杨家发共处理大大小小的纠纷1400多起。这些纠纷涉及到群众屋基扯皮、农田放水打架、喝酒闹事等。“每一件事你都要弄清楚,处理公正,否则会引发大矛盾。”对此,杨家发深有体会。

几年前,高坡乡摆龙村的蓬家和李家,因为地基发生争执,升级到双方甩石头对砸。赶到现场的杨家发经过走访上了解,最终确定是蓬家的过错,通过劝说等方式化解了矛盾。

杨家发有一项比较突出的本事:会苗语。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坡人,平时和当地群众打交道,用得更多的是苗语,据杨家发介绍,高坡的苗族同胞占据当地人口的76%,而这些人30岁以上的基本上只会说苗语。

这对杨家发是一个考验,现实工作中,他是苗语和汉语交杂着用。也正因为是这样,也导致很多群众在发生纠纷时直接就去杨家发家找他处理。

在高坡摸爬滚打二十多年,杨家发用苗家人的质朴博得了辖区群众的认可。辖区许多群众来派出所都会找老杨,不管是不是他责任区的,因为他们把老杨当成了心中的那座高坡,当地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风吹吹大坡,有事找大哥”,这个大哥叫杨家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