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贵州省全力探索“贵州特色”扶贫开发新道路

10.12.2013  13:3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同步小康难度最大的贵州,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再次起程,决心以更有力的改革举措突破扶贫开发体制机制障碍,以更坚定的创新步伐推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以更坚定的信念打赢扶贫开发“第一民生工程”攻坚战役。

  贫困和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这是省委、省政府对现阶段省情实际的准确研判。省委、省政府将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强化顶层设计,切实改进扶贫考核办法,改进资金分配使用方式,改进扶贫项目实施方式,按照“扶产业、强基础、提素质、优保障、抓环保、促开放”的总体框架,不断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不断增加民生财政投入,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特色产业培育,闯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2011年至今,全省减少贫困人口43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22.2%。

  来自基层、源于实践的改革创新探索层出不穷,不断为贵州扶贫开发创造新路径。印江自治县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实行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并扩展为“整县推进”,率先探索出一条贫困人口整体脱贫新路。威宁自治县从培育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等几方面综合施策,成功闯出一条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新路。“毕节试验”、“晴隆模式”、“长顺做法”、“迤那路子”等各具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参照范本。

  依靠不断改革创新,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有关部门测算,按照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截至2012年底,贵州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923万人,约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这些贫困人口95%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革命老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其中75%处于深度贫困中。

  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要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继续以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以创新提速贫困地区发展。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下一步,贵州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突破:扶贫项目如何更精确地瞄准贫困群众,如何将贫困地区干部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扶贫开发上来,如何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如何真正建立扶贫项目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力求更精准。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可发展的事,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确保贫困群众主动参与。改“漫灌”为“滴灌”,切实做到结对帮扶干部到户到人、产业发展扶持到户到人、教育培训安排到户到人、农村危房改造到户到人、扶贫生态移民到户到人,实现对贫困户的精准扶持。

  力求更专注。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把扶贫开发工作实绩作为评价贫困县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实现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定位转变。 

  力求更高效。改革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着力解决由于财政扶贫资金逐级分配下达,部分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资金上,而对资金如何合理使用重视不够的问题。扶贫项目的审批权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简化扶贫项目审批、报账程序,加大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力度。

  力求更贴近贫困群众。推行“政银企农”合作模式,由政府主导产业、企业(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申报贷款、扶贫金融评估、多形式联合担保、项目市场运作、扶贫贴息支持、企业承贷承还;积极探索农户使用房产、林权、土地经营权等作抵押贷款的有效方式;对农户实行“直补到户、合作自愿、入股分红、退股还本”等“造血式”扶持模式;大胆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能人大户在扶贫开发中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贫困农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