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奋力实现同步小康

25.12.2013  12:58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专门用一个部分来阐述“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抓好‘第一民生工程’”的主题,把贵州的扶贫开发放到全面深化改革更加突出的位置。

 

  目前,贵州有贫困人口923万人,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全国有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贵州就有3个地方被纳入其中。跟上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时间紧、难度大,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贵州狠抓扶贫开发这个“第一民生工程”,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根本任务这个最大的省情实际没有改变。对贫困地区而言,全面小康的目标和时间是一样的,但是起点和条件是不同的,只有加倍努力,才能跟上全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时代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说过:“贵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一个省份,也是全国人民最关注的一个省”,指明了贵州在全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分量,也提出了贵州加快发展的任务和使命。李克强总理指出:“减贫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汪洋副总理在今年赴贵州视察听取扶贫开发工作汇报时,充分肯定了贵州取得的成绩,对扶贫开发创新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指示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盼,对贵州扶贫开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扶贫开发是贵州同步小康建设中最突出的“短板”,没有贫困地区的发展、没有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就没有全省的同步小康。

 

  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需要把握好三个要点。

 

  一是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把扶贫地区党政领导的工作重点引导到扶贫开发工作上来,关键在于考核机制的转变。建立完善省负总责、市州统筹、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对扶贫开发重点县,主要考核扶贫开发成效,把扶贫开发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扶贫开发重点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在五十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实施“摘帽不摘政策”的激励措施。

 

  二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目前,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我省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完善贫困识别机制,把扶贫资源“大水浸灌”改为“滴灌”,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贵州将按照县为单位、动态管理、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的原则,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切实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目标。健全对象识别的“瞄准”机制,把扶贫资源瞄准真正需要帮助的帮扶人群。推动户籍人口管理网、农低保网、新农合网和贫困人口识别网有机融合。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扩大农户参与、选择扶贫项目的自主权。做到结对帮扶干部、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五个到户到人”。支持毕节试验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机制。要把必要的权限下放到基层,由基层决定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扶贫项目审批权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简化扶贫项目审批、报账程序,加大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力度。扶贫项目主要由乡镇组织实施,扶贫资金实行乡级报账制。建立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多元投入机制。探索重大扶贫专项、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资金竞争性分配方法。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集中解决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信、产业发展和人口素质等突出问题。实行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机制,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和项目立项挂钩。推行“政银企农”合作模式,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长效机制。

 

  要凝聚起扶贫开发的精气神,推动扶贫工作向前进。在深入推广“长顺做法”、“印江经验”、“晴隆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扬“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综合施策、重点突破,集团帮扶、整体推进,激发内力、狠抓落实。扶贫开发不能就扶贫论扶贫,离开“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这个主战略,永远也无法从根子上脱贫。在贵州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突出“三化”兴“三农”、“5个100工程”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以宽阔视野来打造扶贫开发工作的大格局。通过深入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规划,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在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同时,更要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同步小康这个最大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