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扶贫攻坚

25.11.2013  11:06

(记者  刘久锋)  本报10月21日刊发《中国扶贫攻坚伟大历程的现实观照》一文后,在贵州反响持续升温,省长陈敏尔近日批示,贵州将以此为新的契机,突出扶产业、强基础、提素质、优保障、抓环保、促开放,抓紧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省委省政府也明确要求,以同步小康为统揽,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围绕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明确目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贵州扶贫“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截至2012年底,贵州省仍有农村贫困人口923万人,约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三成。而这些贫困人口95%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革命老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其中75%处于深度贫困中。

        为奋力打好全省扶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这场硬仗,贵州省按照“扶产业、强基础、提素质、优保障、抓环保、促开放”的要求,在坚持以往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机制,全面提升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

        切实改进扶贫考核办法。对贫困县的考核,与同步小康创建指标相衔接,由主要考核GDP增长转为主要考核扶贫成效,对重点县率先实行扶贫导向考核机制。深入推进“减贫摘帽”,实行“摘帽”绩效与政绩考核挂钩,对“摘帽”县乡实行项目资金奖励。

        从简政放权入手,改革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将扶贫资金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分类通过非竞争性和竞争性分配方法,合理确定到县资金规模。全省年度扶贫资金的50%采取客观因素法,通过非竞争性方式分配到县,此类扶贫项目审批权同步下放到县,省、市主要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等。对竞争性资金、重大专项和以奖代补资金等,通过政策性因素分配,仍由省统一安排调控。建立竞争性分配机制,推行扶贫资金“绩效分配法”,根据上年扶贫资金使用绩效、扶贫工作绩效,确定下年度资金分配额度。调整扶贫资金使用投向,将中央到省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的80%以上用于“五穷”(穷片、穷县、穷乡、穷村和穷户),使扶贫资金真正用在贫困群众身上。

        切实改进扶贫项目实施方式。严格项目立项审批,集中投入加快形成“十大扶贫产业”,通过“三个细胞工程”扶持扶贫产业未覆盖的贫困地区。强化项目到户到人,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行精确瞄准,切实做到“五个到户到人”,即:结对帮扶干部到户到人,产业发展扶持到户到人,教育培训安排到户到人、农村危房改造到户到人,扶贫生态移民到户到人。

        此外,贵州在改进金融扶贫方式、改革扶贫资金报账方式、规范和完善扶贫项目管理办法等方面,也都推出了相应的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