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丹寨苗族蜡染工艺进驻巴蜀画派画院
成品。
成品。
为满足四川游客的需要,贵州丹寨苗族蜡染工艺近日进驻位于成都市安仁镇刘氏庄园大门口的巴蜀画派画院,在国庆大假期间对外开放,往来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还可以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蜡画工艺,按照自己的意愿亲手绘制蜡染作品。
中国的染织工艺起始于新石器时期的晚期,历经夏、商、周而至隋唐,蜡染工艺已经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广泛流传。所谓蜡染,是指把蜡(或相似的天然物质)作为防染剂,用蜡刀蘸取熔蜡,描绘图案于布上,再以蓝靛浸染,然后把布放入沸水中“脱蜡”,将布晒干后,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美丽图案。可是自宋代以后,随着机器制作的发展,廉价的染织技艺普及,时至今日,传统蜡染工艺已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
在现代文明的机器轰鸣声中,贵州苗家丹寨的高山深谷里却延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继承并发展了蜡染工艺。在苗族社会生活中,我们仍然能见到蜡染的衣、裙、围腰、背带、床单,甚至于祭祖的幡旗、逝去先人所使用的葬被上都能见到精美的蜡染图案。
贵州丹寨苗族蜡染,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我国诸多民族的蜡染技艺中,唯一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历经布料处理、构图、点蜡、染色、脱蜡、晾晒六大步骤,以其精致的花样,细腻的手工闻名于世。苗族人民用蜡染讲述着自己的神话故事,寄托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手工与传统的坚持,深深地打动着当今社会浮躁的都市百姓。
蜡染工序看似并不复杂,但要一丝不苟地实行起来,却需要花费不少心思。
第一步,布料处理。布料处理包含着漂白和整理。手工纺织的棉布颜色微黄,为了让染后的花纹洁白清晰,则需使用牛粪或草木灰将布泡揉再反复冲洗捶打。至于整理,则是用煮熟的魔芋捏成糊状涂抹在已经漂白了的布的反面,晾干后刮去,则可以得到平整顺滑的布料。
第二步,构图。先用笔在布料上勾描出所绘制的图形,技艺熟练的工人可以省略过这一步。
第三步,点蜡。用蜡刀蘸取熔化的蜡液,在事先已经画好的草稿图上用蜡液临摹一次,图案部分被称为“蜡封”。
第四步,染色。将画好的蜡画的布料放在蓝靛染缸里浸泡,然后拿出来晾晒,反复数次即可对布料成功染色。染色次数根据所需颜色的深浅而定,浅则少浸染几次,深则需多浸染几次。所用的染料蓝靛是纯天然的植物,为了染色,还需用板蓝根调制的膏状物进行加工。
第五步,脱蜡。将染好的布料放入烧着热水的大铁锅里煮泡,让蜡融化后从布上脱离。
第六步,晾晒。脱蜡后放入蜡染平铺或者整幅悬挂进行晾晒。
从蜡染的步骤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头至尾,蜡染都采用纯天然的物质加工而成,并依靠人的手工制作。其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存的生存智慧,更体现着劳动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天然物质制作的衣料带给苗家儿女的不仅是美丽,更多的是健康、低碳的生活,和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习俗、文化及生命力。
同蜡染工艺一起流传下来的,更有苗家母女间深厚的情谊。从女儿很小的时候,苗家母亲就会开始教习女儿蜡染技术,手口相传,血脉相袭,在母亲不厌其烦的教导之下,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最终实现不依靠任何工具,徒手精细地绘制成直线、圆圈等几何图形,并且随手作画,不需要太多思考,便能不重复任何一种已有的图样。苗族蜡染的制作几乎完全是由女性来完成,所有的艺术形象,都寄托着苗族女性对自然、社会观察想象的结果;对族群历史、宗教、传说和神话的表达;更饱含着是对自己的母亲,至亲至孝的感佩之情。
咨询电话:028—88318836、88318135;
中华美网: www.zhonghuamei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