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求学有哪些助学政策可依靠?
新学期开学在即,目前,我省在学前教育及中小学阶段有哪些学生资助政策?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权益,8月12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相关政策。
学前教育
可申请保教费资助
按照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意见》要求,我省从2011年秋起,按每名儿童每年1000元的标准和在园儿童10%的比例,减免了普惠性幼儿园3周岁以上在园儿童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的保教费。
具体资助标准按每名受助儿童每年10个月、每月减免100元保教费、每年减免1000元保教费计算。每学年保教费实际收取不足1000元的幼儿园,按实际收费标准进行资助;超过1000元的幼儿园,按1000元减免。
为切实加快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减轻广大家长经济负担,从2013年秋起,省委、省政府率先在民族地区启动实施了学前教育保教费减免政策,按每名儿童每年600元的标准,减免了民族地区所有在园儿童保教费。
2013年,我省共投入2.58亿元资金,减免了38.9万名学前儿童保教费,全省保教费减免比例达16.8%,高于国家10%的要求。
保教费申请方式:
保教费资助对象的认定一般按“由儿童家长(或其它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儿童家长所在单位或户籍所在社区审核盖章,由幼儿园组织评审认定(评审过程应请儿童家长代表参与),报县级财政、教育部门审核备案”的程序评定。相关学生及家长可按规定提出申请。
义务教育
“ 三免一补”全面实现
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义务教育“三免”政策,即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杂费,免费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
同时,我省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为全省非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将藏区和老凉山10个县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及补助面提高到1700元和100%,并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和不超过20%的比例,为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了生活费补助,全面实现了“应补尽补”。
同时,按每生每年200天、每天3元的标准,在全省125个县(市、区)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其中,民族地区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2013年,我省共安排100.6亿元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受益学生达2287万人次,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 一补”申请方式:
义务教育“三免”享受对象为所有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而“一补”享受对象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相关学生及家长可向就读学校咨询并提出申请。
中职教育
免学费可申请国家助学金
我省从2012年秋起,实施了中职免学费政策,同时调整扩大了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2013年,全省共投入中职免学费资金13.9亿元,受益学生204万人次;国家助学金6.4亿元,受益学生86万人次。
目前,我省已按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的标准,免除了公办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非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学费;按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学校免除学费标准,免除民办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非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学费,免学费比例达到99.5%;按每生每年平均1500元的标准,为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20%的学生提供了国家助学金。同时突破国家助学金非涉农专业20%比例的限制,为省内“连片特困地区”、藏区中职学校和藏文学校、彝文学校、志翔学校一、二年级所有学生提供了国家助学金。“9+3”学生全部纳入助学金享受范围,不受年级和比例限制。
我省助学金发放比例达到36%,高于国家政策要求。
申请方式:
中职国家助学金一般按“学生个人申请、出具乡村(社区)贫困证明、班级民主推荐、学校初审、学校公示、市(州)、县(市、区)资助中心审核上报”的程序评定受助学生。相关学生及家长可准备好材料提出申请。
普通高中
资助工作取得新突破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 《关于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的意见》,我省于2010年秋起,按每生每年平均1500元的标准和在校生30%的比例,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国家助学金。
2013年底,为切实减轻经济困难家庭负担,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普通高中免学费政策,决定从2014年春季学期起,按每生每学期300元、每学年600元的标准和普通高中在校生30%的比例,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目前,享受普通高中资助政策的学生达90万名,每项45万名。
申请方式:
普高国家助学金及免学费两项政策资助对象的认定,均按 “学生个人申请、出具乡村(社区)贫困证明、班级民主推荐、学校初审、学校公示、市(州)、县(市、区)资助中心审核上报”的程序评定受助学生。相关学生及家长可准备好材料提出申请。(四川农村日报 记者 廖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