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成都市116个贫困村7.68万贫困人口将全脱贫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是我们党立下的庄严承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强调,要求全体干部群众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全过程精准、下足“绣花”功夫。
作为四川省的首位城市,成都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地提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实现两年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提升、五年高标准全面小康”三步走目标,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简阳市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市县两级同步制定了21个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116个贫困村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定了实行政策保障兜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先行发展等具体措施。伴随着扶贫措施,一个个产业项目在贫困村落地,一项项惠民政策向贫困村倾斜,一处处改变在贫困村悄然发生……岁末迎新之际,记者走进贫困村,感受贫困村发生的新改变。
变化1
柑橘地里忙丰收
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出门了!”麻利地戴上手套,呵出一口热气,冬日的清晨透着刺骨的寒意,天刚蒙蒙亮,简阳市江源镇五洞村村民罗庆荣一大早出门,大步迈向村口一声吆喝。一时间,几十个腰挎果篮,手拿剪刀,戴着手套的身影钻了出来。“今天再采300斤,让大家都来尝尝江源柑橘。”一群人吆喝着嘻嘻哈哈向果园走去,打破了晨间的清静。
成片青翠的果树随地势蜿蜒起伏,一个个裹着白色“棉衣”的柑橘如繁星挂满枝头,金黄的果实透着成熟的喜悦。撑开梯子,选好果子,麻利剪下,扔进果篮……走进果园,村民们熟练地拿起剪刀采下成熟的果实,忙碌开来。“再过两天就是我们今年的柑橘品尝会,到时候要把丰收的果子都拿给大家尝尝,让大家看到江源这两年的改变。”罗庆荣告诉记者,曾经的五洞村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除了外出务工,村民们大多都是小规模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田。“辛辛苦苦干一年下来也没个盼头,基本只够自家粮食。”
五洞村的改变从去年开始。对口帮扶单位郫都区在接到帮扶江源镇的重任后,以发展农业产业为脱贫奔康的抓手,在江源镇建起优质柑橘基地5000亩,海椒基地3000亩,花椒基地1000亩,优质稻、葡萄基地、草莓基地等总计32000亩的农业产业园,帮助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并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培训。“我们合作社种植的柑橘今年已经挂果果了!”罗庆荣笑着告诉记者,在郫都区请来的专家技术指导下,合作社的柑橘长势良好,今年已经实现初挂果。
穿透薄雾,太阳暖暖地洒在田间地头。采摘、包装、装车……一车车满载柑橘的货车扬长而去,将产品运送到品尝节现场,这时,忙碌了一上午的村民终于有时间歇口气。“今年晴暖天气较多,果子受到冻害影响较小,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收成很不错。”喝下一口热茶,罗庆荣顿了顿,脸上绽开了笑容,“我们今年收获的2000公斤初果都会用于品尝节展示品尝,让更多人爱上江源的美味,待明年全面上市,乡亲们的日子还会更好。”
“我家的4亩地全都流转出来种柑橘,每个月务工还能拿到1000元左右的工资,现在日子真是越来越好过。”看着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罗庆荣一家的生活也一天天红火起来。“我还有新盼头呢!”罗庆荣向记者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我们还在江源镇慈堰村、同乐村、江源村规划了‘400+600园中园’的一三产互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郫都区派驻江源镇扶贫干部韩易良介绍,下一步,江源镇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不断提升产品商品率和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农业的精品化、规模化、高端化、高效化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变化2
对口帮扶助脱贫“摘帽”
新村新貌新风尚
推开房前的小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简阳市武庙乡团堡村村民徐跃和新居的小院。虽然隆冬清晨寒意刺骨,徐跃和还是起了个大早,他先扫净院前的落叶,挂好腊肉香肠,又顺着刚通车的乡道骑行,打算赶往镇上的集市买羊肉。
“今年摘了‘贫困帽’,生活也要有大改善。”提着几斤羊肉,跨进自家青砖白瓦的房屋,徐跃和走进干净明亮的厨房,插上电饭煲的电源,拧开自来水龙头,和老伴儿一起张罗中午的羊肉汤,原本安静的房间热闹起来。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徐跃和将记者请进他的新家,带着记者走遍楼上楼下一一参观,嘴角挂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这辈子都没想到有一天还能住进这样好的房子!”他说。
建设一个新村,培育一个新型社区,就要加速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民生安居工程。今年3月,在对口帮扶团堡村的青羊区的大力推动下,按照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要求,在团堡村2组和4组,为17户困难群众建设占地1447平方米的幸福美丽新村,并同步推进交通、能源、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起了集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综合体,使上学、就医、出行等老大难的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主体工程已于今年11月完工,乡亲们也陆续搬进新居,住进新家。”团堡村第一书记谈梦泽告诉记者,新居以新农村综合体、聚居点组团式发展为主,目前正逐渐发展为具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推进了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
建设新村,加速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也是关键。在团堡村,一张清晰的村规民约成为村民约定俗成的章程。“都是大家举手表决的决议,文明风尚就靠信守村约。”徐跃和告诉记者,新居建成后,团堡村积极探索推进新型农村议事会、村理事会、村级重大事项“一事一议”等协商形式,在新村普遍形成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新机制,普遍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团堡村人生活的变化还不仅于此,转变一方乡风民俗,加速广大农民群众融入现代文明也是团堡新村形成的新风气。坚持党建引领,武庙乡以“中心校”凝聚全乡脱贫攻坚的思想共识,建立定期授课机制,邀请成都市委党校教授、清华大学在校博士生、东软学院创业中心教师、高新区的基层致富能手作为讲师并授课。同时,探索“新方式”教学,创新“体验式、实践式、自主式”新授课方式,参观考察“体验学”、灵活载体“快乐学”、举办活动“自愿学”,把党建阵地和夜校课堂放到田间坝头。截至目前,团堡夜校已举办9场专题活动,培训人员450余人次。
“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文明程度。”谈梦泽向记者介绍,目前团堡村已按照市委决策部署脱贫“摘帽”,新村建设也顺利通过验收。群众居住在环境优良的幸福美丽新村,逐步养成了生活好习惯、形成了好风尚,真正实现了“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推进。
变化3
以“成都标准”补齐短板
确保贫困人口断穷根
在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成都市不断创新帮扶方式:强化政策兜底,全面推进简阳与成都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接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8.73万亩;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在简阳每个乡镇规划建设5000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增加造血功能;同时健全帮扶机制,强化统筹协调,落实市、县级领导挂点联系督导,126个市级、89个县级帮扶部门定点帮扶,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今年,成都市以“成都标准”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成都高新区和简阳市贫困村全面铺开。
成都市把增强“造血”功能放在攻坚的突出位置,引导扶持简阳市组建农业园区管委会,探索“管委会+公司”的管理模式,通过组织召开贫困村和产业龙头企业对接会,签约引进产业项目17个,投资总额达14.9亿元,积极引进正大集团、温氏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当地的特色和潜力,合理规划布局“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发展,在每个乡镇都规划建设50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园,推广实行“特色小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创新发展模式,确保成都高新区和简阳市2.9878万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和集体经济效益“断穷根”。
按照持续增加民生福祉的要求,我市大力推动简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配套服务全面向成都市看齐,在简阳深入实施消除土坯房、黑臭河渠整治、村组道路改造提升、农村安全饮水、消除农村旱厕、农业产业招商“六大行动”。完成今年退出的58个省定贫困村扶贫路建设450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8.73万亩,消除8340户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隐患,高标准实施95个村级公共服务综合体建设,逐步推进建制村、新村聚居点天然气接入工作和普及光纤到户与4G网络覆盖,加速城市公共服务向贫困村延伸,全面提升简阳市基础发展水平,为贫困地区长期稳定增收夯实基础。
为补齐“短板”,成都市将国家标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畴,从2016年7月1日起,将简阳市低保标准由190元/月/人提高至450元/月/人;2017年11月,再次将简阳市低保标准由460元/月/人上调到560元/月/人,实现应保尽保。2017年,共将4926户13927人贫困人口纳入了城乡低保保障体系。在开展医疗机构与贫困村结对服务的基础上,探索“五个一”医疗结对帮扶制度和个人健康医疗服务更大面积覆盖。帮助近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再就业,有效稳定了贫困户收入来源,阻断了返贫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