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难题如何解住下来找答案
干部下农村当学生 。
仁和区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班的49名学员到贫困村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
□滕德银 记者 秦勇 文/图
6月4日至6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乡啊喇村来了一批特殊“客人”。起初,“客人”们看到村里任何事都感到新鲜,但没过多久,好奇和新鲜感变为了担当和责任。
这些“客人”是仁和区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班的49名学员,他们到啊喇村开展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体验式教学活动。
几天时间里,学员们带着民心、真心、精心“三心”走进农家,收获到了人生中、事业中难能可贵的一些感悟,让这次体验式教学成为了优秀干部讲担当、知疾苦、解难题的一次好机会。
“民心”提升担当意识
现在的年轻机关干部,不少是“三门干部”——从学校门出来,进了机关门,下班后进家门。
为让递进班的学员们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知民忧民盼,在走进啊喇村这个省级贫困村前,仁和区明确要求,学员们要带着“民心”进农家。
带着“民心”进农家,简单的这么一句话,对学员们而言并不轻松。
学员毛俊霞在这三天里,同群众一起下地干活、上山放羊。烈日暴晒下,毛俊霞的皮肤略显黝黑,但却有了不少收获:“在这三天里,感悟颇深的就是对群众要有亲人般感情,要学会换位思考。”“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就能积极地帮助村民想办法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的学员祝刚,对此则有另一番认识,这是工作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差别所在,随之而来的就是基层干部的担当精神和如何担当的方法差别。
在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天里,学员们对如何改变啊喇村的贫穷面貌,有了发自内心的担当意识。
“真心”体验群众疾苦
贫困村的群众,生产生活究竟有多苦?在这次体验式教学中,很多学员深有感触。
啊喇村麻地组的老人陆庭芬常年有病,但一直拖着不去医院。学员陈瑛住在她家,多次催着老人去看病,但依然不肯。
陈瑛知道老人经济困难,每月靠低保生活,再加上乡镇卫生院的拆并,村民坐摩托车到卫生院看病,来回要花30多元车费。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突出,政府应该下大力气解决。”陈瑛说。
令陈瑛没想到的是:除了就医难,村民孩子上学也是个大问题,该村读高中、上大学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原因在哪里?经过调查走访,一是学校校点合并后,二三年级的学生要住校读书。二是因为贫穷,很多家庭不愿意出钱让孩子读书,觉得初中毕业与小学毕业差不多,反正都是回家干农活,多读两年,耽搁时间不说,还花钱。
“缺钱、路远、观念陈旧,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才能解决啊喇村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学员杨舒涵专门对啊喇村田边组的读书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统计。
“精心”帮助群众解难题
三天时间里,学员们分成了6个组,在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也在思索分析这个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求破解的办法。
在该村的最后一个下午,49名学员坐在一起,对他们想到的一些破解难题的办法,予以了“共谋”。
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无主导产业,很多村民压根不知道究竟适合种啥?因而就“种来看”。种过芒果失败了的,就种樱桃,收获不大后,又回过头种传统作物。望着成林的核桃树、板栗树,也不知道该如何嫁接,对市场的信息更无几分了解。
整个村,“土专家”“田秀才”少之又少,农业技术推广吃力。学员陈继春说:“这个村有两三个所谓的‘土专家’,但对特色种养业技术似懂非懂。”
在交通设施和水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村的面积大,农户居住特别分散,基础设施如公路、水塘、水渠数量少,管理也不善。
针对以上问题,学员们正在精心“布局”一篇大文章《啊喇村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据悉,这篇调研文章是49名学员的一份“学习答卷”,将交给啊喇乡党委、政府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