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的“致富梯”

14.04.2014  10:06

——记仁和区布德镇林业站站长胡永康

  今年春节刚过,仁和区布德镇林业站站长胡永康便来到老村子村村民的核桃林里,手把手地教村民核桃嫁接技术。多年来,胡永康被这个市级贫困村的群众亲切地比喻为一架“致富梯”,传授种植技术,帮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为群众找寻脱贫路

  今年45岁的胡永康,1992年至1996年担任过布德镇老村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老村子最高海拔1936米,土地多为山区坡耕地,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单季种植,多年来当地群众难以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局面。为了寻找脱贫的产业,胡永康多次到云南漾濞等县考察。经过调研,胡永康和村两委发现老村子适宜核桃种植。

  1992年1月,胡永康从务本引进新疆泡核品种,对当地野生铁核桃进行嫁接、改造20亩,6年后初挂果。2000年,结合退耕还林,胡永康第一个将600株核桃实生苗种在老家的山地里,没想到长势很好。第二年他又种植了1000株,长势也很好。“你看,这3000亩核桃林,5年后就绝对是我们村的摇钱树!老胡就是我们脱贫的致富楼梯!”村民何明全高兴地告诉笔者,他家现在有核桃林100多亩,去年刚刚试挂果就卖了2万元。如今,全村卖核桃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有19户,5万元以上的有2户。

  “在盛果期,每亩每年卖1.5万元没问题。5年后,每年卖核桃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至少有10户,5万元以上的至少有30户。”胡永康自信地说。

  在老村子村海拔高的上半村,胡永康动员大家种植核桃;在海拔低的下半村,胡永康就动员大家种植芒果。如今,下半村村民已种植芒果2500亩,并尝到了甜头。

  “贫困村要脱贫,没有产业是不行的。”这是十多年来胡永康在帮助大家脱贫致富中的思考所得。作为老村子村第一个引进核桃和第一个掌握核桃管理技术的人,胡永康近5年来手把手培养技术“土专家”12人,并在全镇发展核桃产业1.5万亩。

  解群众难题白了发

  老村子村交通不便,且常年缺水,贫困人口近300人。老村子村要发展首先要解决好村民关心的水和路的问题。为此,作为布德镇党委委员、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的胡永康最近一段时间总往区民宗局、交通局、扶贫移民局跑,汇报村道建设事宜,争取今年能立项。

  “去年,老胡就到我们村来了多次,想帮我们修路、修水窖。水窖修好了,但是还有3.7公里的烂路没打好,今年不知道能弄好不?我们上半村的30多户人望眼欲穿啊!”村民付开华说,按照“一事一议”政策,修好殿堂子至仙人洞这段村道还得花200多万元,老胡为这事头发都白了一些。

  为改变老村子村的面貌,胡永康多次调研,做规划、方案,到区相关部门汇报,2010年该村终于打通了一条5.5公里的水泥路,2013年修建了56口小水窖。

  “老胡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设计师,他干的事,都是我们心坎上的难事。”村民小组组长胡永华说,修建56口小水窖、5.5公里水泥路和规划3000亩果林,老胡不知留了多少汗、跑了多少路,我们都很感谢老胡。

  “我们彝族同胞之所以穷,文化是一个短板。如果文化跟得上,脱贫速度肯定会快些。”这是多年来困扰老胡的心事。

  帮困帮到点子上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彝族干部,胡永康先后帮助13户贫困户,如今有10户已经脱贫。

  “我家芒果去年刚开始挂果就卖了1万元,没想到三年前信了老胡的话,还真的来钱了。”胡永康曾经帮助过的困难户付玉先说。

  “老胡春节前还提着油、米来家看望我们。”王应强告诉笔者,他父亲76岁了,常年瘫痪在床,母亲患麻风病20年,15岁的小孩正在读初中,全家年收入不到5000元。

  “我和村上、镇上都衔接好了,今年给他家增加一个低保名额,民政上再争取资金救助一下。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他学会芒果种植管理技术,把那5亩芒果林管好。”胡永康谈起王应强,说出了他的帮扶规划。

  “贫困户要真正脱贫,给他们送点米面油和钱,是短期扶贫。真正要解决贫困问题,还得转变思想,靠产业、靠干劲儿,才能解决问题。”老村子村支部书记吴纯强对胡永康的观点很赞同。

  胡永康每月工资2400元,三个孩子分别上大学、高中和初中。“他自己工资低,家里也需要花钱,但他还节约钱出来帮助困难户,我很佩服他。”吴纯强说。

  “作为一名彝族党员,我愿意继续做一架楼梯,让彝族同胞爬得高些,看得远些,得到更多的实惠,尽快脱贫致富。”胡永康说出了自己这一生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