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搞种养兴致高还盼能人多引领

10.08.2015  10:03

 

本报记者在地里砍包谷秆。

 

贫困户钟立联的老伴在喂鸭子。


         驻扎点: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
 编者按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吹响了全力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全省各地迅速掀起精准扶贫的热潮。为了反映我省扶贫攻坚的进展情况,分享各地真帮实扶、脱贫奔康的好思路好做法、展示驻村帮扶干部的风采,本报派出7路记者深入贫困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将新闻写在大地上。
    即日起,本报推出《决战全面小康 全力精准扶贫——农报记者走进扶贫第一线》特别报道,让广大读者从记者带着泥土芳香的字里行间,感受贫困村的点滴可喜变化,共同为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携手并进奔向全面小康!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8月4日,记者走进苍溪县五龙镇的一个贫困村——三会村。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记者深深感受到了贫困村、贫困户积极脱贫致富的热情,同时也意识到:一个贫困村要脱贫,还需要好产业和致富能手的带动。
64户贫困户
    家家都有帮扶计划
    8月4日清晨7点半。记者随苍溪县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三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谭舟,直奔村子。一个小时后,我们便到了三会村。站在村口一望,蓝天下远山连绵;耳边传来阵阵蝉鸣;青草野花的清香,在空气里浮动……这里真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会村有368户村民,其中有64户贫困户,前不久被升级为“重点贫困村”。来到村委会,记者看到墙上书写着一行标语:“十项规划扶贫惠民生,五轮驱动打赢攻坚战。
    围绕着扶贫话题,记者与谭舟摆开了龙门阵。谭舟是8月1日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他告诉我,今年初,县政府办的帮扶干部就为64户贫困户一对一地制订了帮扶计划,针对性地为他们选择了适宜发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三会村的扶贫主导产业为“1+3”——“1”是1000亩现代猕猴桃园,“3”是林下经济、优质粮油、生态养殖。“今后还会发展 ‘1+N’产业,多条腿走路,帮助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谭舟说,个别村民对扶贫的认识还很片面,认为“给一点儿钱”就可以了。“政府的扶贫补助只是引导性补助。要脱贫致富,关键还得靠老百姓在政府的帮扶下,主动积极地发展产业。
    养鸭养土鸡
    村民脱贫有信心
    8月4日上午10点25分,记者来到贫困户钟立联家中串门。
    “由于丈母娘长年患病,我家里是负债累累。但现在,我已有了脱贫的信心。”钟立联高兴地说,今年5月底,帮扶干部为他送了30只鸭苗。他平时把鸭子敞放到稻田,再喂一些包谷籽,现在1只已长到两斤重,两个月后就可出栏。钟立联估计,到时这批鸭子能为他带来1200元收入。“上面引路,下面靠自己。如果有人帮扶,我还不努力,就对不起党和政府。
    10点45分,天空飘起小雨。记者又走进了贫困户潘大良的家。潘大良说,他以前缺乏发展意识,只是零星养点土鸡自己吃,偶尔也会在赶场天出售个把只。1个月前,帮扶干部为潘大良送来100只鸡苗,他第一次尝试规模饲养土鸡。“只要我坚持给鸡喂粮食,一家公司还会全部收购我的。估计出栏能卖5000多元。第二年,我就有本钱自己发展了。

      亟待能人引领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一个村要想脱贫致富,还需能人引领示范。
    8月4日下午4点左右,记者在一个贫困户家里走访时,遇上了五组农户李福金。李福金是一个长期在外打工的木工,家里已修起了一幢漂亮的楼房。今年58岁的李福金年初到兰州、宁夏等地找活路,却被用工单位拒收。因而,他现在想回家规模养殖生猪。
    谭舟告诉他,只要上了规模,在场地建设和种猪引进都会享受相关部门的补助。李福金听了后兴奋地说:“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我先投资整一个猪场雏形出来,然后交给我儿子,让他去学习技术,带动村民发展。
    8月5日早上8点,记者跟着三会村村主任张宗菊到地头掰包谷。她说,夏天村民为了躲太阳,在早晨5点就下地做农活了,做到9点过再回来吃早饭,太阳当头就不再出门。记者学着张宗菊的样子,一边掰包谷,一边用镰刀把包谷秆砍成碎段还田,却遭到了她的“嫌弃”——“你看你哟,样子就不像,穿个短袖就来了。掰包谷要穿长袖,免得包谷叶的毛豁倒手,痒。还有,像你那样一根一根地砍包谷秆,1亩地好久才砍得完哦?
    从包谷地里出来后,记者又继续在村里转,走进了一家肉牛养殖场。在聊天时,养殖场老板娘鲜桂英告诉记者,她和老公曾长期在浙江嘉善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想着以后还是要回家养老,去年9月,他们回家投资200万元办起了养殖场,存栏79头西门塔尔肉牛。“我们准备再买一批母牛回来,主要交给贫困户寄养。等母牛产了仔,我们负责回收。
    “经过我们动员,已有20多个在外打工的村民愿意回来创业,带动大伙儿致富。”三会村村支书陈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