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趟出养老新路
截至10月中旬,平昌县首个“公建民营”敬老院开张5个月了,入住的五保老人生活咋样?贫困山区尝试“公建民营”养老模式前景如何?10月17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这里。
有事做有娱乐老人们把敬老院当成家
10月17日清晨,下过绵绵细雨的白衣镇敬老院格外清新。花园式的庭院里,不时传来老人们爽朗的笑声。记者看到,几位老人一边在健身器材上运动,一边闲聊;腿脚不灵便的张明刚老人斜挎着 “随身听”,拄着拐杖悠闲散步;娱乐室里,下棋、玩牌、看电视的老人们其乐融融。
记者得知,院里一共住着37位五保老人,管理员王芳说,老人刚入院时闲不住,隔三岔五老往家里跑,“后来我们一打听,原来不是吃住的问题,而是没地种憋得慌。”于是,白衣政府又在敬老院旁规划了3亩地用来种菜,还建设了一排圈舍养猪。
几个身体硬朗的老人主动要求管理菜园,憨厚倔强的潘枝贵老人则独揽圈养5头肥猪的重活,“这里就是我的家,撵我也不走了。”潘枝贵老人笑着说。
一些腿脚不太灵便的老人也没闲着,他们都乐意做点轻松活,“每天有点事干,心里才踏实。”
因为这里住着不少五保老人,每逢节假日,总会有人来看望他们。文化、卫生“下乡”,总少不了到敬老院热闹一番。现在,在管理员的带动下,老人们还学会了跳“坝坝舞”。
采访当天,敬老院院长张洪琪开车送7位老人到县医院免费配置助听器。中午时分,厨师张罗着准备午餐,张洪琪的妻子告诉记者,红烧五花肉、土豆炒肉丝、苦瓜煎蛋、酸菜鱼汤,就是老人当天的午餐。
据了解,入住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可享有 “四免一补”,即吃、穿、住、生病治疗不花一分钱,每月还补助30元零花钱。
老人亲戚来打分逗硬监督保证服务质量
政府投资490余万元、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白衣镇敬老院,于去年8月全面竣工。如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敬老事业?白衣镇政府在县民政局的指导下率先探索“公建民营”的模式。
今年3月5日,白衣镇政府在县电视台发布遴选敬老院管理人员公告。5月7日,白衣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以及人大代表、群众代表、政协委员组成了15人的考评小组,经过抽签、比选人陈述、评委提问、无记名投票等程序,有过多年养老服务经验的本地人张洪琪成功“夺标”。随后,白衣镇政府与张洪琪签订了合同,张洪琪向镇政府交纳10万元保证金。镇政府不收张洪琪的租金,敬老院由张洪琪自负盈亏。
“敬老院民营,不是政府‘甩包袱’,而是引入市场活水,而且政府同样要严格监管。”该镇分管民政的副镇长孙靖告诉记者,为了保证监管力度,政府每月邀请五保老人的亲属加入考评小组,根据考核细则对敬老院的服务质量进行考评。95分以上为合格,考核合格后,才能将上级划拨的五保供养金拨付给敬老院。
民营敬老院盈利如何?张洪琪坦言,“目前盈利很薄。”不过他认定,随着社会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养老事业很有前景。“敬老院有59张床位,白衣镇五保老人全部入住后,还剩22张床位。这22张床位,我可用于经营,面向社会开展老人代养服务。打出优质服务这张名片,就会招揽更多的业务。”
“白衣镇敬老院成功试水‘公建民营’,已带动全县养老事业的发展。”县民政局副局长陈永琼说,目前平昌县得胜镇、五木乡等乡镇相继采用了“公建民营”的模式建起了敬老院。(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