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设“知心话信箱” 屏山县脱贫在望
深入基层,市县图书馆为建筑工人赠送书籍 曹鹏 摄
“我们反映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现在大家出行安全多了。”屏山县中都镇高峰村,村主任朱宗辉看到公路的防护栏安好后,高兴地说。2013年上半年,通往高峰村的2公里乡村公路得到硬化,村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但是,由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路面变好后,安全隐患也产生了,不少村民希望能在公路边安装一些防护栏。于是,朱宗辉通过中都镇设立的“知心话信箱”,将村上群众的这一意见向镇党委政府反映。随后,镇上协调县安监、交通等部门,为该村村道危险的地方安装了200多米的安全防护栏,解决了村民出行的安全问题。
高峰村的事例,只是屏山在践行群众路线中的一个缩影。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屏山县结合自身特点,将“扶贫攻坚”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不仅改变屏山长期以来贫穷落后的局面,更创新举措,让老百姓感受到温暖与幸福。
易地搬迁解民之困
一直以来,“贫困县”和“落后县”的帽子让屏山挥之不去,践行群众路线,首先就是要解决屏山长久以来发展滞后,无法脱贫致富的问题。
在屏山,58%的贫困人口约4万余人居住在高山高寒地区,散居在大山深处的群众,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无一不难。如何让这里的老百姓彻底脱贫?通过深入基层实地探索,屏山县摸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子。通过有效整合住房、土地、就业、产业、社保、新村建设等政策,屏山县计划将居住海拨在900米以上的高山高寒山区约一万贫困人口搬下高山,基本消除4600余户无房户、危房户和草房户。同时对自愿搬迁到规划区内的贫困户、低保户、优抚对象等实施差异化补助政策,解决特别困难、建不起房,买不起房贫困农户的基本住房问题。
在政府的帮助下,屏边村7组彝族村民耍子日格一家4口,搬迁到了屏边彝族乡集镇附近,获得建房补助9600元。随后,同村的俄其基尔一家6口也搬下了山,获得补助14400元……移民有安居之所,更要有安居之本——工作。为此,屏山县“移民后扶产业集中区”建设成为了转移脱贫的有力保障。屏山县发挥移民后扶、扶贫开发等各类政策叠加效应,建设“屏山县移民后扶产业集中区”,积极发展移民扶贫产业,解决移民和贫困农户就业问题,力争在三到五年,引进50家有规模的工业企业入驻园区,解决1万人以上移民和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知心话信箱”解民忧
“我的工作目标是围绕全县 2.18 万残疾人脱贫致富,做好残疾人就业、扶贫解困、康复和残疾学生助学四个方面的工作。我的工作举措是勤奋工作、奋力拼搏、争取支持,屏山残联2013年争取到上级160万的资金支持,今年将争取 200 万资金,把残疾人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在屏山县举办的第一、二期“金沙江论坛”上,屏山县残联理事长刘盛田作了“三分钟知心话”讲谈。众多“一把手”依次上台表达“知心话”,他们虽然都对自己的工作很熟悉,但是有的发言时还是有些紧张,因为面对的是台下众多离退休领导干部、群众代表、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等组成的“评委”们。
这是屏山县开展的“互动知心话”沟通方式,即屏山县各单位“一把手”对各自单位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发展思路和目标举措等进行“三分钟知心话”讲谈,“评委”们对他们进行“三分钟现场评分”、干群互动“十分钟知心提意见”,以此提升意见建议的质量。此外,屏山县的“知心话信箱”还包括每个乡镇设立的“固定知心话信箱”、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建立的“移动知心话信箱”等。“我们设立了多种形式的‘知心话信箱’,就是要让更多的群众有话说出来,有事讲出来,以此改变我们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工作,为老百姓办更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屏山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县委书记邱东林说。
屏山的县级部门纷纷创新载体践行群众路线:县妇联、畜牧局、农业局送技能下乡真情为民助生产;县总工会多举措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县委党校、民宗局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工业园区参观学习;县卫生局启动乡村医生健康双签约工作,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力争达到户户有家庭医生,人人签约健康服务;县司法局以落实“八件实事”为抓手,为民务实转作风……在屏山,党员干部纷纷沉下身接地气,走基层听民声,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许多群众正感受到他们用实际行动带来的新气象和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