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 先在精神上站起来——乐山市开展励志扶贫的探索纪实(上)

15.12.2017  19:01

 

 

小凉山彝区,婚嫁高礼金高聘金的风气正在改变,在马边彝族自治县烟烽镇,村民们用“泼水迎亲”表达着欢乐与祝福。何卫摄(视觉四川)

 

□记者谭江琦李秋怡吴亚飞刘若辰
  “大凉山山小,小凉山山大。”这是一句在大小凉山地区广为流传的俗语,指的是大凉山山势较平缓,而小凉山山脉更陡峭。
  这个初冬,记者行走在乐山的山水村庄尤其是小凉山地区的陡峭山脉中,对“小凉山山大”背后美丽与贫困并存的境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三江交汇,青山绵延,山水相依是大自然对乐山市的馈赠,让这里坐拥世界级的旅游资源。
  江河分割,大山耸峙,山水切割也拦住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深山僻壤的发展既落后还滞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四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四大片区”。
  小凉山地区,正是“四大片区”中一个典型代表。在这里,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复杂因素交织,决胜全面小康,需要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当地干部告诉我们,种种难题之中,最棘手的是思想上的问题。有的贫困群众安于现状坐等救助,有的面对发展机遇不愿试不敢试, 有的本有脱贫能力却担心脱贫之后没人帮没人管……不敢脱贫不愿脱贫的思想,在个别长期贫困的家庭中根深蒂固。
  脱贫,需要一股精神力量。只有在精神上真正站立起来,才能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当大家有信心、有志气、有追求、有梦想,山水田园间才能焕发出蓬勃向上的力量。
  乐山的脱贫攻坚工作,就从“励志”破题,努力塑造一种励志向上的精神力量,在破除旧俗中探新路,在激扬新风上寻良法。

一个“身边故事会”传递的榜样力量
  励志脱贫的故事相互激荡,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过去比谁家吃了低保,现在比谁家脱贫快,追求美好生活蔚然成风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镇曙光村,神采奕奕的卢永香站在我们面前。乍一看,很难想象她是一个身患重病的“脱贫先锋”。
  41岁的卢永香曾是成都一家化妆品公司的主管,管理着从成都到攀枝花沿线72家门店,月薪上万元。一场疾病——久治不愈的肝炎变成肝癌,让她的家庭因病返贫。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身体出了问题,精神不能垮。”卢永香回到村里,一边养病一边自学养鸡。小鸡破壳而出的前20天,她担心停电导致温度变化,每晚开着灯睡觉;小鸡刚出生的10多天,每晚起床三次给小鸡喂水;身体稍有好转,又养了10多只羊,利用闲置的7亩多地种蔬菜,领到了村上设立的励志发展资金。通过去年一年的努力,有了3万多元的收入。
  这些“事非经过不知难”的琐碎细节,被卢永香带上了一个名为“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的宣讲台,质朴的讲述,让许多听众泪盈于眶。
  “本来只想在困难时有人给我一双擦眼泪的手,没想到家人、党和政府给了我那么多帮助。我不介意把病痛说出来,看到大家受到鼓励受到启发,觉得这样做有意义。”卢永香的梦想是在成都开一家土特产店。说到梦想,她两眼放光。
  让身边的榜样激励身边的老乡,今年初,乐山市委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脱贫主题宣讲活动。再三推敲,市委领导把活动名称定为“我的脱贫路”。
  一个“”字,让脱贫群众成为宣讲主角;一个“”字,引发听众的共鸣与思考:我该怎么做?
  说变化、谈期望、带头干,这些脱贫群众组成的宣讲团,传播脱贫路上的“好声音”,自觉担当起脱贫奔康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对生活失去信心到充满期待……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被具象化为一个个身边故事,唤醒了更多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月至今,全市累计开展集中宣讲247场,“微宣讲”1400场,覆盖贫困群众10万人次以上。
  “励志脱贫的故事相互激荡,凝聚起贫困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贫困户走出自我,分享成功,变悄悄咪咪脱贫为大张旗鼓奔康。”乐山市政府副秘书长、扶贫移民局局长廖策军如是评价。
  精神力量注入贫困百姓心中,带来物质富裕的“春风”。在金口河区永胜乡大坪村大瓦山食用菌种植专合社的基地里,今年,12个“扶贫大棚”为隔壁村花茨村的197名贫困群众带来人均2340元的收入。该专合社负责人范玉平说,这个项目灵感来自于贫困户张顺联、罗启洪的经历分享。
  原来,在一次宣讲会上,村民从张顺联、罗启洪种植食用菌技术谋划脱贫中受到启发,大家一合计,主动将该村的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到邻村的专合社,搭建起扶贫大棚,实现“易地生财”。

一种“负所得税”试点引领的价值取向
  科学的激励制度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推力,“负所得税”试点变收入越高补助越少为收入越高补助越多,让群众在脱贫过程中得到更多正向激励
  “国庆节到现在,我今天是第一次休假。”乐山市五通桥区冠英镇双龙庵村李冬利向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时,脸上带着笑。为什么愿意多加班?她解释说,自己以前到处打零工,现在在本地一家公司做清洁,一边拿工资一边领政府的奖励金,务工赚得越多,政府就奖得越多。
  李冬利口中的奖励金,来源于乐山正在推行的贫困家庭“负所得税”计划。
  长期以来,低保政策主要采取总收入补差的方式进行补助,在低保线以下,家庭收入越高,获得的补助越少;反之,收入越低,获得的补助就越多。因此,在一些贫困群众眼里,“干与不干一个样”,“当懒汉”反而划算。
  如何真正奖勤罚懒,有效激励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乐山市在国内率先试点“负所得税”。2014年,五通桥区联合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启动了这一试点。
  “负所得税”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政府定出一个最低收入线,按一定负所得税率,对在最低收入线下的贫困人员,根据其劳动实际收入给予一定的现金奖补。
  试点项目组举例,假设某贫困家庭一个月务工收入1000元,以-30%的税率计算,可以领到300元的奖补。如果这户家庭努力把收入提高到1500元,则奖补也增加到450元,直至脱贫后停止奖补。
  五通桥区民政局副局长刘基林介绍,项目组调查发现,贫困户脱贫,要么靠自己发展农业产业项目,要么靠务工或者搞个体经营。因此,项目组把奖补也分为两类:对发展农业产业项目的,按实际投入成本、销售收入进行一定税率奖补;对务工、个体经营产生的劳动收入,也按一定税率奖补。贫困户可以选择其中一种。
  “这套机制的突出优势在于正向激励作用。比起被当作弱势群体,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劳动获得奖励,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身份认同和勤奋劳动的认可,既促进了收入提高,又激发了内生动力。”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甘犁介绍。
  今年,双龙庵村62岁的贫困户杨海林被纳入试点项目后,边养猪边学记账。他特地准备了一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饲料投入、每头猪的销售收入等,这些要接受项目组的核算。
  “我们发现贫困户在参与项目后,更加关注市场波动和销售渠道,关心如何把农产品卖到更好的价钱。”冠英镇副镇长杨力观察到贫困户的变化。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执行督导李琴将此称为“市场经济的意识正在悄然酝酿”,这是项目期望达到的更深层次效果,不仅为贫困户开出“脱贫良方”,更要让他们学到“致富良法”。
  自力更生,劳动光荣。这样的价值取向,被广泛地运用在乐山市委、市政府的扶贫工作中。比如,用向贫困户送公益性岗位取代单纯送慰问品慰问金,财政支出费用大致相当,起到的激励效果却两样。

一项“教育促进计划”构筑的长久基石
  以教育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四川在扶贫工作中精准着力之举,只有加强教育事业发展,才能让年青一代不再重复上一辈人的老路
  11月2日,马边彝族自治县召开“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表彰大会,表彰了14所学校1185名优秀学生、80多位教师,并颁发奖金16.51万元。
  始于2015年的“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对于达到某项学习目标的师生给予奖励。“贫困不是构成资助的绝对条件,奖金的设立意在激发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三方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帮扶的合力。”马边县教育局局长李灵介绍。
  首先,打破只奖励优秀学生的束缚,对成绩处于上、中、下游的学生,设立分门别类的奖励。“该计划使各个类别的学生参与感、成就感更强烈、更具体。”水碾坝西城小学教师王爱琼说。
  同时,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当其学生满足相应标准的时候,任课教师获得对应的奖励金。烟烽小学一名教师说,参与试点后,自己批改作业时间和备课时间增加不少,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则更加积极地探索启发式任务。
  更具有创新意义的是,“设立贫困家庭助学奖,激励家长送子上学,对出勤率达标、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贫困学生家庭给予相应的现金奖励,激励贫困家庭进行教育投资。”李灵介绍。高卓营小学学生吉胡勇军说,以前每天回家后要做1小时的农活,现在每天回家后母亲都会督促他学习,打电话询问老师当天作业布置情况和孩子的在校表现。
  幼有所育。在乐山小凉山地区,“一村一幼”不仅是普及学前教育,更被赋予传递文明新风、巩固脱贫成效的意义。在峨边彝族自治县,依托彝家新寨建设,阿依园(彝语,幼儿园)次第开花,全县129个村幼如今成为夯实学前教育、传递文明新风的重要窗口。
  “一村一幼”是我省从大小凉山彝区实际出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之举和长远之计,有利于从根本上阻断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
  11月15日,峨边彝族自治县白杨乡瓦洛村阿依园,教师冉拉阿枝为班级里进步较大的学生颁发了本学期的小红花,6岁女童邛莫晓青捧回了其中的一朵。
  “娃娃懂礼貌了,爱清洁了,放学回家后还主动教我们说普通话。”见证了孩子近半年来的变化,邛莫晓青的家长连声说谢谢,“我们这一辈人学不到的知识,达不到的目标,希望将来能在娃娃身上实现。
  “通过‘抓娃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背后的家庭,才能从根源上推动和巩固脱贫致富的成效。”廖策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