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脱贫是小康社会最大的目标

25.11.2015  11:58

作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叶 青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的介绍,2014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今年有望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确保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意味着从2014年统计以来到2020年的六年时间,每年要减贫1170万。

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脱贫任务一分为二,更加具体化: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要解决7000多万人的脱贫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何况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因此,脱贫攻坚成为五中全会之后首先启动的“加短板工程”。在“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取得较大成绩的基础上,完成这个任务虽然有难题,但是经过逐年努力逐年落实,还是可以完成的。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六大方面:

一是以城市圈对付贫困问题,而不仅仅是依靠贫困区所在的城市。

以湖北为例,湖北有三个角属于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西北的秦巴山区,西南的武陵山区,东北的大别山区,东南的幕阜山区为省级贫困地区。如果依靠所在的十堰、恩施、黄冈、咸宁的力量是不可能脱贫的。十多年过去了,贫困面貌改变不大。因此,以就近城市圈来共同脱贫,则有可能,因此,可以形成“国家——省政府——城市圈——所在城市——县城”五级形成脱贫的合力。武汉城市圈要解决大别山、幕阜山的脱贫问题,襄阳城市圈要帮助解决秦巴山区的贫困问题,宜昌城市圈要解决武陵山区的贫困问题。最近中央党校的专家提出建设脱贫改革试验区,也是一种思路。

二是推进“产业市镇”模式为主的城镇化,而不是鼓励企业搬迁。

“产业市镇”号称是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产业新城之后的“第五代工业模式”。可以解决过分强调企业集中而形成的大面积使用土地所造成的不稳定,而主张就地把企业做大,实现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理想。这不仅为市镇周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就业的机会,也给一系列“留守问题”带来解决的可能。湖北省监利县的新沟镇就有知名企业——福娃集团,七个工厂位于道路的一边,而另一边则是职工的住宅小区。是一个成功案例。

三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给产业进入带来机会,而不是初加工产品的输出。

“十二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网络。比如,仅2014年的铁路建设投资8000多亿,为历史新高。而2015年的铁路建设预计要达到1.1万亿元。使得原来的交通不便之地变成通途,高铁、高速公路、江河、桥梁等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带,这是经济发展、就业拉动的重要力量。

四是发展免费乡镇职业教育、高中教育,而不是“因教致贫”。

一方面鼓励免费的职业教育,让乡村的孩子有基本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是尽快实行五中全会提出的对贫困家庭高中免除学杂费,不能“因费辍学”。笔者2008年3月在北京开全国人大会时就建议贫困家庭高中生实行免费。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位高材生、高素质人才,这个家庭立马脱贫。如果学费负担重的话,也立马会“因教致贫”。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产生足够的拉动内需的力量,而不是担忧未来而不敢消费。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依靠外需的拉动发展,是不易持续的,很容易被国际经济形势所冲击。相反,如果把经济的注意力放在内需上,国民经济就会越来越健康而持久。而且,“五大发展理念”中也有最为关键的“共享发展”。增加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比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以更多的用于脱贫。

六是动员社会一切力量用于脱贫,而不是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

最近,号称继家庭空间、工作空间、社交空间、虚拟空间之后的“第五空间”——新一代公厕在北京房山区亮相。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厕所功能外,还将提供金融、上网、充电、缴费等多种基本公共服务。难道人们的社交又多了新的空间——厕所社区吗?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吗?那就是7000多万人的脱贫。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包括慈善,把城市资金更多地引进贫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