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贫困人口“数据库”扎牢精准扶贫基础
(记者闫起磊)“政府派来的驻村工作队已经把我们家的经济情况录入到档案了,政府将根据这个档案给我提供一笔小额贷款,帮助我发展葡萄园。”中国西部的贵州省江口县黑岩村贫困村民罗金毛说。
今年65岁的罗金毛说,最近,他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填写了一张《贫困登记表》,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生产生活条件、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共计40个指标。
今年7月,通过罗金毛自愿申请并经过黑岩村村民代表审议以及政府审核公示,罗金毛一家被确定为需要政府帮扶的二类贫困户。他们将从全国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行动中获取更多且个性化的援助。
罗金毛是正在加快识别的中国近9000万贫困人口中的一员。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全国共派出9.83万个工作队进入农村,开展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庄的登记识别工作。
贵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70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此次贵州省共识别出一、二、三类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实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根据这些最新掌握的数据,贵州省把推进干部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和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到村到户”和“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即3年内安排1500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和小康寨建设。
中国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近900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被认为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最短板。《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总目标。
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中国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减少。仅在2010至2012年,全国贫困人口就减少近67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10.2%;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73元增加到4602元,年均增长18.6%,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存在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由于全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的贫困人口、贫困户帮扶工作还存在一些盲点。”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说,扶贫工作必须从以往存在的“大水漫灌”转变到“精准滴灌”,真正做到“扶贫到户、扶贫到人”。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稍后举行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将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和“一号工程”。
“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指出,“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政府工作报告还承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为实现这一减贫目标,国务院扶贫办不断加强对各地识别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
7月下旬,国务院扶贫办在贵州省铜仁市召开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通报督查情况。座谈会通报,全国贫困人口识别规模约为9200万人,贫困村识别规模约为12万个。截至目前,已有21个省区完成了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工作,预计到今年10月底可完成数据录入并试运行。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此次会议上说,给每一个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将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他说,国务院扶贫办正在开发建设一个涵盖全国的扶贫开发的信息平台。今后计划实施的“扶贫小额信贷”、“异地扶贫搬迁”及旨在帮助贫困家庭学生的“雨露计划”帮扶政策,都将依据这一信息平台实施。
刘永富说,信息平台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切实解决扶贫工作存在的“漫灌”问题,扎牢精准扶贫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