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质量强省办通报前期质量提升行动成效部署下阶段工作

11.04.2018  01:04

4月10日,省质量强省领导小组召开“开展质量提升建设品质四川”新闻通气会。会上,省质监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农业厅、住建厅、交通运输厅、省旅游发展委等牵头部门分别发布了各部门前期质量提升情况和下一步重点工作。

省质监局:一是围绕重点领域聚焦重点产品,抓好质量品牌提升。 强化源头治理,围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质量统计分析和评估,为党委政府、行业部门和社会提供有效质量信息。开展全省品牌状况调查摸底,推动建立全省统一权威品牌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制定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儿童用品、纺织服装、家用电器、轨道交通、装饰装修材料、防水材料、农资、食品相关产品等8大类产品纳入提升重点,优先从校服、电线电缆、家具、化肥、石墨烯、无人机、玄武岩等7个重点产品入手,瞄准国内外先进标准,逐个行业、逐类产品持续推进质量对标提升行动。组织编制发布第4批对标产品先进指标体系,严格达标认定。启动第五届四川省天府质量奖、第十三届四川名牌培育。持续推进地理标志、有机认证域品牌创建,推动中欧“100+100”、中泰“3+3”等地标国际互认互保。对人造板和木质地板、涂料、卫生陶瓷、建筑玻璃、墙体材料、家具、防水与密封材料、陶瓷砖、纺织产品、纸和纸制品等10种“川字号”产品开展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打造一批“四川造”精品。 二是创新质量监管和服务,实施“双零”“双百”和“百千万”行动。 深入开展“双零”行动(“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针对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瓶颈难题,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攻关,做到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开展“双百”行动(“百个产业聚集区、百种重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推动每个市(州)选择2个重点产品和服务、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重点产品抓好质量提升;推动每个市(州)纳入100家企业开展对标提升。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支持每个经济区至少创建用好1个“一站式”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或NQI(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融合协同服务示范平台;支持3个以上产业聚集区培育创建质量提升示范区。深入开展“百千万”活动,强化检验检测品牌建设,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推动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实现“一次审核、多方采信、颁发多证”,树立100家“品质四川”检测机构;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理念,以航空、铁路、汽车、信息等产业为重点,服务1千家中小微获证企业,提升认证质量效益;推动1万家ISO9001管理体系获证企业升级换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深入开展“质检利剑”“双打”“安全生产扫雷”等专项执法行动,严查彻办儿童用品、食品相关产品、家用电器、电线电缆、农资、建材、汽车及配件、特种设备等质量安全违法行为,严格风险监测,及时发布质量信用信息,营造规范生产、优胜劣汰、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 三是充分发挥质量强省办牵头作用,完善机制营造氛围形成工作合力。 着力完善质量提升工作机制。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质量提升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激励和考核等机制。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各级人大、政协定期不定期督促各级各部门抓好质量提升工作推进落实。联合人社厅等部门,对质量提升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奖励,激发质量提升内生动力。形成“1+n”质量提升体系。推动相关厅局、市(州)党委政府出台专项行动计划,从“五大质量”入手,进一步明确细化质量提升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形成全面全域抓质量、多极多点抓提升的工作格局。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宣传,讲好四川质量故事。组织好9月质量月、西博会四川品牌展等活动。开展“市长谈质量、县长谈质量、企业谈质量、园区谈质量”访谈。发动新闻媒体加强工作报道,定期刊发质量强省简报信息,宣传一批质量提升先进典型,强化全民质量提升参与意识,营造质量提升良好氛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研究制定《四川省工业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将每项工作细化落实到相关处室,建立健全督查问效机制,确保工作有目标、有抓手、有举措。 二是着力强化企业质量管理。 制定实施《四川省工业质量标杆认定办法》,树推一批全国、省级质量标杆;积极开展“全国质量标杆四川行”活动,支持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大力推广应用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技术方法,推动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围绕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提高工艺过程控制效率和效益。 三是着力提升产品实物质量。 鼓励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助推产品向国际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迈进。支持行业协会、大型企业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先进质量技术,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改进、质量比对和会商会诊,提升产品实物质量保障能力。鼓励企业创新产品设计,开展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家纺服饰、家电数码等产品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强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开展重点产品对标提升行动,加快技术改造升级。 四是着力推进标准能力建设。 加强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和制(修)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建立健全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研究制定分类分级团体(联盟)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提升企业对团体(联盟)标准推广应用率。 五是着力深化工业品牌培育。 加快知名品牌产品培育,通过提品质、优设计、改形态等途径,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树立“四川造”产品优质形象。加快企业品牌培育,遴选一批产业基础好、品牌形象优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重点推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结合“万千百亿”工程建设,支持具有明显产业集群特征、较好区域品牌基础的产业园区(集群集聚区)形成品牌“抱团式”“板块式”发展态势,提升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能力。

省科技厅:一是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人工智能、航空与燃机、生态环保等其他八个重大专项,切实提升科技供给体系的能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健全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推进科技金融深度结合,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现代金融间的良性循环。 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立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试点平台建设。推进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军民融合、科技奖励制度等科技体制改革。 三是构建战略支撑平台。 完善网络空间安全、先进核能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争取国家实验室在川布局或参与建设。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是加快区域创新发展。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创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绵阳科技城、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利用等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农高区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基地,加快市、县转型升级发展。在川东北、川南、攀西等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高地,整体推进全省创新转型发展。 五是强化质量强省战略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落实好《四川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各项任务,结合工作职能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细化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推进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一是扶持企业做优做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工程质量提升提供根本性支撑。 建立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名录,精准制定重点企业扶持政策。对重点扶持企业采取一对一、点对点帮扶,在工程招投标、工程担保、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企业优先支持,支持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落实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措施,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加快建筑用工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建筑工人公司化管理。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方式,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健全工人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厉查处欠薪行为。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健康教育和保护,让建筑工人有更多的获得感,促进建筑工人稳定就业。 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监管,为工程质量提升提供制度性保障。 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特别是要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永久性标牌、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加大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加强政府监管。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和惩戒机制,强化信用约束。推动发展工程质量保险。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建立完善工程质量检测诚信管理系统,加强对检测过程和检测行为的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加大抽查抽测力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 三是全面创新建造方式,积极创建精品工程,为工程质量提升提供内生性动力。 全面推广工程建设新技术。积极鼓励建设工程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加快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建筑业10项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工程建设专有技术和工法。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推广绿色建筑。鼓励企业研发低碳建造工艺、技术和材料,降低建筑产品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节能减排能力和低碳建造能力。推动落实《四川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实施细则》,持续完善绿色建筑政策配套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推动全省绿色建筑不断发展。加强建筑工地扬尘、噪音等污染控制,开展工地扬尘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开展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三年行动,以成都、乐山等试点城市和100万以上人口城市为依托,带动区域发展,提高新开工装配式建筑比例。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应率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鼓励新建商品住房采用装配式建造。加快装配式建筑标准和配套政策的制定完善。创新装配式建筑监管机制,强化装配式建筑监管。推进减隔震技术应用。地震烈度8度及以上高烈度设防区和灾后重建地区新建学校、医院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比例达到20%。加强减隔震工程建设和使用维护管理,建立减隔震工程报告制度和质量检测制度,提高减隔震工程质量。

省交通运输厅:一是借力“四个标准化”夯实质量基础。 以高速公路、重点水运项目、国省干线为重点全面建设品质工程。推行以信息化为重点的项目业主管理标准化、以精细化为重点的项目设计标准化、以装配化为重点的工程施工标准化和以班组化为重点的一线人员作业标准化。 二是全力打造一批品质工程。 依托雅康、汶马、宜攀等高速公路项目,打造一批在工程规模、技术难度、科技创新等方面有影响力的“超级工程”。依托川九路恢复重建、绵九高速、乐西高速等项目,创建一批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示范引领的“生态工程”。 三是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积极推进BIM技术在协同设计、方案优化、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以仁沐新高速公路全国品质工程攻关行动试点项目、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全国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为重点,创建一批示范项目、示范合同段、示范工点,不断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精细化水平。 四是深入开展六个专项行动。 开展“两区三厂”施工安全标准化、桥梁预制构件质量提升、隧道施工质量安全管控能力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技术“微创新”、施工班组规范化管理、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等六大专项行动,建成优质耐久、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社会认可的公路水运基础设施网络。

省农业厅: 近年来,全省农业系统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质量强省战略部署的有力举措,紧紧围绕建基地、优结构、转方式、强监管、创品牌,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基地建设,不断强化产业支撑。 推进新一轮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建设33个现代农业、26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以及21个现代农业示范市县建设,分层分级建成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园区230个,创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二是着力优化产品结构,主动适应消费需求。 以粮饲统筹为重点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多元特色为方向调整养殖业结构,以名特优新为标准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三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化生产。 加快高标准农田绿色转型,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深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着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坚决守住农业高质量发展底线。 坚持源头严防,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坚持过程严管,加大标准推广应用。 五是着力抓好品牌培育,不断增强 字号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强品牌打造,组织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建设“五大工程”,大力培育“天府龙芽”“四川泡菜”等省级区域品牌,向社会公开推介了10个优秀农产品区域品牌和50个品牌农产品。下一步,将大力开展农业质量提升行动,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水平;二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激活资源要素潜力,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省旅游发展委: 2018年,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年,全省旅游综合监管工作以“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优质旅游”目标,全面落实全域旅游的理念,促进旅游业引领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业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紧紧围绕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旅游生产安全平稳有序,全面推进旅游市场持续向好,全民推进旅游文明水平稳步提升,全面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构建“大行管”工作体系,为质量服务提升提供机制保障。 进一步推进监管工作内涵和外延建设。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智慧监管“大平台”建设。 二是大力开展市场整治,为质量服务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开展全省旅游市场“提质行动”。实施旅游安全目标考核制度。推进旅游标准引领发展。 三是大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为服务质量提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大旅游行业监管宣传力度。下一步,将以项目建设为依托, 抓好质量工作落地、落实,重点推进实施全省旅游质量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全省旅游服务质量示范企业创建、旅游行业安全监管系统建设、应急队伍及游客救援点建设等项目。同时,将建立对各市州旅游部门的全省旅游质量监管考核制度,下发《四川省旅游质量监督考核责任制年度考核办法(试行)》,细化考评指标,明确考核办法,重点依据落实行管工作任务、旅游投诉、违法违规案件查处、突发事件应对效率、游客满意度等指标,对市州旅游综合监管进行量化考评,考评结果予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