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高校“质量工程” 让教学研多赢--四川师范大学探索“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培养模式”

17.12.2014  13:48

  师范院校可否分类培养教师?作为全国首批立项的3个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四川师范大学正在探索“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培养模式”,满足城市和农村等地区对教师的不同需求。

  该校副校长祁晓玲说,四川及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平原与边远山区教育发展不均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存在差异,“城市教师的特点是拥有跨学科知识、双语教学能力及较好的科研素质,而农村、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则更喜欢能精通一门主干课程教学,又能兼任其他课程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实践教学等环节,构成了该校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祁晓玲介绍,通识教育夯实了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选修课程则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这一培养模式2009年获得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它也是四川师范大学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据介绍,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质量工程”。今年是这一工程的收官之年,四川师大先后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国家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0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1项。

  “‘质量工程’的关键,是巩固教学在高校的中心地位。”该校校长周介铭说,基于此,学校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向一线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与教学、科研业绩紧密联系的奖励措施。

  超过90%的教师直接参与了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学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名师表现出来的谦虚严谨、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品质,起到了为师之道的示范作用。”不仅如此,教授上课,也建设出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授马正平的《写作学》,侧重于实践训练和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修读该课程的学生,近年来公开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获得各类写作竞赛奖励200余项。

  “在学校实施的‘质量工程’中,学校对我们的培养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使个人素质、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四川师大2007级本科学生金秋如此评价“质量工程”。目前,该校本科学生在国家、省部级竞赛中获得奖励近5000项,近三届学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0%。(原载于2010年10月21日《四川日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