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积极推进“515质量工程”建设,全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07.01.2015  11:06

自西南交通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在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稳步推进。2010年12月,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改革措施,全面提高研究生导师水平,全面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全面提高研究生教学与研究水平,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实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由数量与规模发展向质量与内涵发展的重心转移,以高水平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引领学校的发展战略转型,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强大有力的支撑”。根据这一总要求,在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研究生院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15质量工程”建设。

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长足进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抓管理、保质量、促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校内各部门、各培养单位形成合力,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投入、对外宣传、日常管理以及研究生培养等各个环节强化联动,有力保障了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515质量工程 取得明显进展

2010年,学校启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15质量工程”建设,即以5年为周期,瞄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1个目标,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导师队伍建设工程、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工程、优质生源培育工程和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5个方面开展了扎实工作。

在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方面,研究生院以“目标导向育人、科教融合育人、校企协同育人、国际合作育人”四机制同驱动育人理念为指导,确定了轨道交通行业各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设计完成了“梯次式、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并组织了本研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开展了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以国家级教改项目为依托,构建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优质生源工程方面,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招生制度不断完善,初步建立了以人才、平台、项目、成果和培养质量为导引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机制。五年来,招生考试工作“零失误”,优质生源比例提高10%,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好了“入口关”。

在导师队伍建设工程方面,导师选聘和动态上岗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了新增导师培训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优秀导师及团队评选制度,搭建了导师学术成果和工作业绩展示平台,促进了导师学术与指导水平的提升,以院士、“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为引领,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有力提升。

在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工程方面,通过发挥以“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创新基地为龙头、1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骨架的轨道交通研究平台集群优势,搭建了多学科共享的多功能、开放型研究生创新实验实践平台。与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设了31个“有共建计划、有导师指导、有项目支撑、有经费保障”的“四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实施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方面,通过积极承办全国性研究生学术活动、组织“创源大讲堂”等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高水平科技竞赛活动,研究生的学术竞争力和科技创造力不断增强。

研究生教育支撑保障体 系不断健全

研究生院注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定期组织专家组对研究生课程开课、授课质量、考试情况等进行检查,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在论文过程方面,组织督察组专家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报告、申请答辩的研究生进行随机抽查,从各个环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监控。通过系列举措,有效保障了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学位论文水平,包括:以质量为导向,按学科门类建设博士学位论文标准;定期委托专门机构抽样评估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把关作用,开展学位论文重点审议;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察组的作用,建立学校-培养质量督察组-学位论文指导小组有机结合的定期、不定期考核体系。

我校2篇论文获评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根据“导向突出、方式多元、以奖代助、公正阳光”的思路,结合国家新形势下培养机制改革的新要求和我校奖助工作的新情况,加大资助力度,构建了“国家奖学金—扬华新秀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助’助学金”共五个层级的奖助体系,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学术激励作用充分体现。

通过初期选拨培养苗子、中期考核淘汰、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等措施,不断完善博士生创新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建立了层级递进式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和培养机制,为优秀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提供经费支持和成长氛围。

总体而言,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学校多元化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同时兼顾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需求;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学院办学活力不断提升,对完善“校—院”两级研究生培养机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建成易用高效、集成度高、安全稳定、扩展性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稳 步推进

学校依托交通领域优势学科,通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搭建国际化培养平台、引入国际化教育资源及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开展国际合作育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2014年,学校把国际化战略提升为学校发展的第二大战略,从“师资队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服务、管理与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培养事业的顶层设计。

依托国家“公派研究生”等项目,不断拓宽国际合作办学渠道,搭建合作办学、共建实践基地、开设国际课程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培养平台。采取开展学科国际化评估、举办大学生国际文化艺术节等措施,营造国际育人环境,助推国际交流合作的内涵发展。

留学研究生的人数从2011年的56人增长到目前的345人,有效优化了来校留学生的结构。同时,为保障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制定了《留学研究生培养手册》,理顺了留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规范了留学生课程学习、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建设了63门全英文课程和103门双语课程,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学校还通过多种渠道、形式努力丰富学生的国际经历。以我校承担的“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为依托,组织了4届拔尖人才进行出国短期访学与交流;利用我校与国际铁路联盟合作的契机,为我校博士研究生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学术前沿的机会;制定《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专项资助项目管理办法》,为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提供资金支持,大幅调动了我校研究生参会积极性。目前,我校20%的博士生具有国外学习实践经历,较“十二五”规划指标超出近10个百分点,我校多层次的国际化培养体系正在形成。

2014年8月,西南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博士研究生赴欧洲学术交流与考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明 显提升

目前,我校综合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进展顺利;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为专家投票“全优通过”的8所高校之一;以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荣获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连创佳绩,2人荣获第一届“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称号,入选人数列全国第二位;4位工程硕士获得第二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入选人数列全国第六;我校与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全国仅28个);学校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称号;电气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3个领域成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领域”。

同时,研究生的学术竞争力和科技创造力不断增强。通过搭建学科交叉融合、支持自主创新的科研实践平台,构建企(行)业全面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新机制,使得研究生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名硕士生荣获国际铁路联盟第八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学生竞赛一等奖,这也是我国研究生首次获此奖项;多名博士生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还有1名学生获得“国际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协会”年会学生论文竞赛第一名。

2012年7月13日,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荣获国际铁路联盟第八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学生竞赛一等奖

 

当前,百年交大正在大力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国际化战略”和“数字化战略”,通过实施“工科登峰”、“理科强基”、“文科跨越”、“生命振兴”四项学科发展行动计划,正在向着“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奋力前行。所有这一切,都为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研究生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大力践行“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继续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我校研究生的学术竞争力、科技创造力和思想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