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调整:是“送水”而不是“放水”

26.09.2014  11:53
核心提示:近期,中央银行暂停28天正回购,开启14天正回购,降低正回购利率,并对五大国有银行实施5000亿SLF操作。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国
近期,中央银行暂停28天正回购,开启14天正回购,降低正回购利率,并对五大国有银行实施5000亿SLF操作。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国货币当局开始进入一个转变调控方式的新时期。

  最近的货币政策举措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更多动用价格型工具而非数量型工具。在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敏感适应能力成为经济界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在当前形势下,产能过剩、公私部门高负债率等,显著抬高了市场风险溢价,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真实储蓄率缺口,外汇占款缩减,以及美联储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等,则逐渐使高负债的公私部门面临流动性压力,并致使货币政策的可传导性面临梗塞风险。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收效甚微,越发难以担当稳增长重任。正如央行在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的:“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数量型指标的指示意义会受到影响,在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下降的情况下,继续以数量作为目标,就可能促使价格波动,进而影响产出稳定”,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央行将更多动用价格型工具来达到政策目标,汇率、基准政策利率、PSL调控的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都在可选项之列。

  其二,二季度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脱离传统轨道,采用了诸如降低正回购利率、SLF、定向宽松等手段,显示仍然无意对货币政策大方向作出调整,而倾向于用一些创新的定向工具来释放流动性,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弹性。以回购利率为例,常态化操作的回购利率,往往比存贷款利率能够更快地传递政策信号,有利于加强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公开市场操作的普遍性和适用性要强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而以回购利率作为政策目标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调整,更是国外央行的常见做法。回购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直接影响同属货币市场的票据利率,从而影响短期贷款利率;二是通过套息交易影响债券市场的国开债利率,改变银行表内表外资产配置的比价效应,从而直接影响长期贷款利率。特别是在这次正回购利率下调当周,央行还净回笼了110亿元,与发行利率的下调相互抵消,明确表达出希望资金面维持平稳,维持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利率走廊管理”期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不久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会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定总量的同时定向调控,通过结构性改革推进结构调整,不靠强刺激,而是靠强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他还特别指出,定向调控是“送水”,而不是“放水”。由此可见,央行实施相关的定向政策措施,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基调出现变化,而是针对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用调结构的方式适度预调微调。货币政策在保持定力的同时,适时启动包括公开市场操作等多措并举的政策措施,对内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对外可以割裂因利差形成的新一轮人民币套利套汇预期,切实发挥好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支持作用。